1. 主页 > 用户投稿

长征2首古诗书法作品(长征诗词二首)

1934年10月,在王明博古等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人类战争史上奇迹——长征。

当我们进入走进这段光辉的历史,会发现真实的历史并不是教科书上的寥寥几字,而是充满着残酷危机智慧胜利的一段伟大征程,红军造就了长征,长征也锻就了红军,使我们的革命队伍真正成为一支打不烂拖不垮的人民正义之师。

长征时期,毛泽东主要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多首诗词,毛主席的诗词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充满着革命者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的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2首古诗书法作品(长征诗词二首)

一、《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位置,纠正了博古等的左倾路线。在遵义会议前,我军节节败退,尤其是血战湘江中,中央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至3万人,鲜血染红了湘江,当地便有了“十年不饮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中的最得意的一场胜利,攻克天险娄山关发生在红军二渡赤水后,若天险娄山关攻克不下,那红军就会再次落入国民党40多万人的包围圈。娄山关,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纵观四渡赤水、甚至整个长征,每一场战斗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1935年2月,红军与敌人在点金山和大尖山一线反复拉扯,红军发动了6次冲锋,连续攻占了十几座山头,于2月26日攻克娄山关,漫山遍野和公路上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轿子和烟枪,毛泽东望着雄伟险要的娄山关,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

攻克天险娄山关

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改编后的陕甘支队突破渭水封锁线进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了一次会议,最终决定我们红军前进的方向是陕北。其实在之间关于红军的行军的目的地在党内是存在分歧的,首先是南下还是北上,再者是去穿过河西走廊去新疆还是去内蒙或者陕北,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在一开始就知道红军最终的落脚点在哪里。9月29日晚上,,中央红军指战员在通渭县城南门外河滩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文娱联欢晚会和大会餐,当地群众和战士们一起联欢,这是红军长征以来难道的休整。鸡鸭鱼肉一应俱全,而且菜肴摆好,大家可以随意走动吃菜,像是在吃自助餐,就在这时毛主席当着全体指战员诵读了这首《七律·长征》。

三、《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不到长城非好汉”,并不是毛主席为长城所作的词,而是在出现在《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中。六盘山是红一方面长征中最后一道天然屏障,翻越六盘山后,我军就再也没有大的地理障碍。通渭县城后,我军制定了尽量避免与敌人作战,以求速到陕北的战略方针。1935年10月7日,我军翻越连绵的六盘山,毛主席诗兴大发,回望征程,诸多感慨,信念坚定,挥毫笔墨,写下来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我们熟知的“长缨一号”反舰导弹的名字也是源起于这首词。

四、《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胜利会师,可是很快敌军也追了过来,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主席决定切掉这条尾巴,绝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于是彭总指挥的吴起镇战役打响,我军兵分三路,布置了两队深度迂回的战术。此战,红军歼灭国民党军追兵1个团,击溃其3个团,俘虏国民党官兵700人,缴获战马约1000匹,步兵打骑兵,还能赢得如此漂亮,于是毛主席赠与了彭总这首诗。彭总后来改成“谁敢横刀立马,唯我英勇红军”,此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

重温毛主席的长征诗词,伟大之处便跃然纸上,革命先烈为中国的光明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脚步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29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