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云水长天收夏色,风吹叶落秋意来。在激情燃烧,怀揣梦想的八月,我很荣幸参加了由顺德区教研员赵阳云老师组织的顺德区2022年“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小学数学种子教师培养活动,获得陈静安教授和王永胜特级教师的专业指导。两位专家以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知识理论和教育教学观念得到大量的补充和提升。
一、立足新课标,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下的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让数学和生活更贴近,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让孩子知道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问题,增强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位专家立足新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变化,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理论,对四大领域的教学设计都进行了针对性指导。让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课例,我要立足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专家讲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去,认真分析教材,设计好每个教学活动,尝试改变教学方法,改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以主导的身份,引导学生能学习,会学习,爱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关注结构化教学,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两期的培训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专家不断强调结构化教学和整体性教学,不论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流程的设计,作业的设计等,从整体性,结构化出发,挖掘教材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和育人功能,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数学教学中的元素关联、活动关联和方法关联,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从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锤炼自己的教学品质。
陈静安教授对四节课的专业点评让我深受启发,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许多同类知识具有相似的学习结构,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捕捉知识之间的相同结构,并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开拓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渗透数学文化,展现数学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一种数学文化。王永胜老师提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把课堂当作主阵地,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底蕴。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这些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古代数学的发展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进而感受数学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如,王永胜老师在指导《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渗透乘法竖式的历史,回顾历史是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从古埃及倍乘法到15世纪意大利格子乘法最终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追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感受古代算法的复杂到现在算法的简洁性,找出有哪些共性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通透。
“学而有思、思而有得。”此次培训也使我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责任。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