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隋珠和璧 明月清风(隋珠和璧是什么意思)

自古以来,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翻开各种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很多用来形容男人或女人美好的词语都跟玉字相关,比如温润如玉、面如冠玉、玉树临风、芝兰玉树、小家碧玉、金枝玉叶、冰清玉洁、亭亭玉立等;在博物馆中也有很多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各类玉器,常见的有玉圭、玉璜、玉琮、玉璧、玉玺、玉饰等。然而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历史,会发现他们对各色宝石和黄金更感兴趣,为什么中华文明独钟情于玉?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中华第一龙”

目前中国最古老的玉器出自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将玉器的发现推到距今9000年左右,其中已经出现玦饰、玉管、璧飾等玉器文物。最有名的玉器文物当属内蒙古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出土的C型玉龙,是现在发现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器体系传承最完整的史前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余年)、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三种史前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嘉兴、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出土玉器器型风格相近,其中良渚文化被公认为中国史前玉器文化最高峰时期。另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史前玉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3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大溪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等,其中河姆渡文化发现了最早的玉璜,大汶口文化发现了最早的玉串饰,大溪文化的装饰手法独居特色,龙山文化的镂空雕刻堪称一绝。

隋珠和璧明月清风(隋珠和璧是什么意思)

玉璧

玉者,石头也。字典解释为“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受地域、审美和用途等限制,古人与今人对玉的理解及使用天差地远。根据博物馆的文物来看,史前人类能接触到的玉按品种区分以闪石玉和蛇纹石玉为主,按产地区分有辽宁岫岩玉、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北京和湖南的京白玉、泰山玉、云南玉、南方玉(又称信宜玉)等。而我们如今在商场里常见的玉石则以翡翠与和田玉为主,其中翡翠的主要产地并不在我国境内。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史前玉器中,似乎大部分都毫无美感可言,只有极少数能给人惊艳的感觉。这与史前玉器的用途有关,当时玉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其中以“周礼六器”最为重要,分别是玉圭、玉璜、玉琮、玉璧、玉琥、玉璋,以玉璧、玉琮为例,两者结合象征着天圆地方,玉圭则是权力的象征,笏板可能由此演化而来;其次是作为陪葬品,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比如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等。这些用途导致玉器的造型固化呆板,失去了玉石的灵动,而且文物大都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之久,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水润。史前人类虽然平均寿命很短,但不代表他们不聪明,否则发明不出陶器、玉器、青铜器的制作及雕琢等一系列方法工艺。尤其是流传下来的琢玉工艺让今人叹为观止,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早出自《诗经》,原意就是讲玉的打磨、钻孔方法。

玉玺

玉琮

历史上,有一块宝玉大家耳熟能详,围绕它发生的故事堪称空前绝后,给我们贡献了为数众多的成语,如白璧三献、价值连城、完璧归赵、隋珠和璧等,那就是“和氏璧”。最早的记载出自《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从此被楚国作为国宝收藏。及至战国时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知道后派使者对赵惠文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相蔺相如无奈携宝玉出使秦国,最终凭着勇气和智慧使宝玉重新回到了赵国,这个故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此后,“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御玺,刘邦灭秦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御玺从此不知所终。传国玉玺的失传,使得今人已无法得知真正的和氏璧究竟是如何模样,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传国玉玺想象图

为何一块“石头”能有如此魔力?竟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与无数历史名人发生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许其中就隐藏着中华文明的一些秘密。如果秦始皇没有将“和氏璧”制作成御玺,或许它能以一块美玉的身份成为某个大人物的禁脔,然后静静的待在棺椁的角落里等着后人拂去岁月的蒙尘。但是,想想今天一颗小小红印章的魔力,就能理解当“和氏璧”变成最高权力象征物的时候,是多么令人眼热,正应了主席的那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从周公分封诸侯的那一刻开始,权力就已深深嵌进中华文明的灵魂之中,待到秦始皇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权力已经扩散到中华文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成为了“男人最好的壮阳药”。历史上所谓的明君、名臣、权臣及奸宦无不精通权力的运用,这个榜单拉出来很长,作为民间传说中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封侯拜相,位尊权重,以丞相兼任州牧,在此之前只有曹操才享受过这样的政治待遇。诸葛亮与曹操均是法家,政治理念相近,要建设的都是高效廉洁的政府、公正清明的社会,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诸葛亮没有恋栈于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未保住蜀国国祚,但是刘禅因此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最后竟得以善终(公元271年病逝于洛阳,此时魏国已亡),也算报答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始终尊奉诸葛亮与后者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每一个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助手能像诸葛亮这样既能用好权力又不恋栈权力,自然要不遗余力的树立榜样。

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权力的高度集中,正是中华文明能一脉相承的主要原因之一。历朝历代分分合合中,不管统治者来自哪里,出身于哪个民族,也不管传国玉玺是否依然存在,那被秦始皇烙印进中华文明血管里的权力印记,始终像《自由引导人民》油画中女神高擎的旗帜,引领着他们前赴后继犹如飞蛾扑火般探索着权力的秘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809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