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杜威的代表作品有什么(实用主义杜威的代表作)

作者:汪正贵(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教育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首批专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原安徽省马鞍山二中校长。)

所谓经典,是指历经时间的淘洗,愈发见其真谛,不因时光的变迁,而有所减损其价值。在人类的教育史中,这样的经典不在少数,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子的《论语》,从卢梭的《爱弥儿》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不胜枚举。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每本教育经典都给我以启迪和滋养。特选荐我阅读过的若干本教育经典,略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代表作品有什么(实用主义杜威的代表作)

在世界教育史上,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杜威(1859-1952)。甚至我们可以说,杜威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性人物,承前启后,既是传统教育的改造者,也是新教育的拓荒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承继着卢梭以来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开启现代教育的旗帜:"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当我们读他的作品时,与其说是在读教育著作,不如说是在读哲学著作。读起来比较枯躁,需要细嚼慢咽,但细细品味,有很多启迪。《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是两本必读的书。在这些著作中,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的重要教育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是杜威的学生。

1919年4月,60岁的杜威应邀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陶行知等弟子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杜威先生归国的时候,胡适写了一篇《杜威先生在中国》的短文,为之送行。他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我们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今年距离杜威来华正好100周年。100年过去了,重温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仍大有裨益。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二、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著作与杜威形成鲜明对比。杜威的著作是理性的、哲学的,偏重于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感性的、经验的,更偏重于实践。

读杜威的教育著作,恰如理性的探险和智慧的启迪,望之俨然;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却如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即之也温,充满着教育的温度。在他的作品中,充沛而真挚的情感,扑面而来。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儿童的热,令人感动;其教育情怀,让人激赏。他将所有的心血和爱,都倾注给了教育、学校和学生。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得到精神的滋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特别是对于职初教师来说,是非常好的教育启蒙。他教给我们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给教师的建议》是所有从事教育的人的必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著述颇丰,在他短暂的52年的生命中,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令人不可思议。他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从教育实践出发,并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正如他所说:“实践之所以是理论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正是因为在实践里才能展示理论的全部的多方面性。”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完美结合。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三、陶行知《中国教育的觉醒》

如果在中国寻找一位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近现代教育家,非陶行知先生莫属了。陶行知(1891-1946)是杜威的弟子,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但我却觉得,他对教育的热爱,他的教育情怀,更像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先生极富创造力,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唯洋是崇。唯他具有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与追求真理的勇气,才能够颠覆他的老师的学说。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偏要翻过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由知行改名行知。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偏要倒过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真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1928年,杜威曾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

我们甚至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后现代的。他的教育思想起点很高,仿佛天外来客,纯粹、高尚、无半点杂质,没有丝毫那个时代的污染,如一颗颗晶莹的明珠,虽经时代的淘洗与沉淀,至今却愈发熠熠生辉,历久弥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一定是穿越时空的,如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等等,无不如是。

陶行知去世的时候,他的老师杜威与克伯屈联名发了一个电唁,电文中写到:“我们为陶行知而感到无比光荣,因为他为了更好的教育而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英雄般的牺牲。我们仍活着的人们必须永远记住他及他的伟业。”

我们今天重读陶行知,可以承续杜威以来的现代教育思想,也可以重拾苏霍姆林斯基以来失落的教育情怀。

(《中国教育的觉醒》,陶行知著,群言出版社2013年6月版)

四、卢梭《爱弥儿》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留存于世,纵令其他教育著述尽被焚毁,教育园地依然馥郁芬芳。虽然言之为过,但也表明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卢梭(1712-1778)认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部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康德一生严谨守时,唯一一次打破刻板的作息时间表,就是因为读《爱弥儿》。

这是一本教育小说。在书中,作者通过他杜撰的富家孤儿——爱弥儿,以及爱弥儿的妻子苏菲,论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这本小说显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那样,充满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好在彭正梅的译文干净、流畅,读起来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人,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卢梭则重新发现了儿童,肯定了童年的内在价值。这在教育史上是一种哥白尼式的发现,直接引发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童年不是被发明的,而是一种发现。童年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一种主观的社会建构的概念。卢梭的贡献是发现了儿童,肯定了它的价值,指出了它的存在。“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童年是自足的,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

卢梭的教育思想停留在空想的阶段,他自己没有付诸实践,以致落下教育乌托邦的诟病。但他的自由教育、自然教育、对儿童的发现等,充满着教育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是对教育思想史的极大贡献,千百年后,依然熠熠生辉;尤其在教育的功利主义和蒙昧主义充斥的今天,对于重新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显得弥足珍贵。

(《爱弥儿(精选本)》[法]让雅克卢梭著,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五、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约翰·洛克(1632-1704)和卢梭、杜威一样,既是教育家,又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哲学、神学、政治、教育、自然科学(化学、气象)、医学等领域均有所涉猎,符合百科全书时代的思想家的博学多识的共同特征。时代愈发展,学问愈走向细分,后来的教育家不再是这般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这也说明一个现象,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时代,越来越难以出现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缘是学问逐渐从综合走向细分。与自然科学不同,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一定不是狭隘和单一学科的产物。

洛克1632年出生,活了72岁,在他那个时代,算是高龄,臆测一下,也许与他注重体育与健康有关吧。他1693年写下《教育漫话》,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阐述;这一年洛克61岁,应该是智慧与学问成熟的时期。

这一年英国刚刚完成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恩格斯称洛克是“1688年资产阶级妥协的产儿”。

这一年是中国康熙三十二年,正是封建王朝的康乾盛世。这一年郑板桥出生。此时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声望还是很高的,洛克在书中大约有两次提到中国,对中华文化是尊敬的口吻。但是在繁华的盛世景象中,中国与西方在近代的差距此时已埋下根子。

洛克在十七世纪就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委实难得。苏霍姆林斯基也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垂名于世,但他已是20世纪的人了,比洛克晚了200多年。

洛克对于德智体的排序也有过人之处,他将体育排在首位。《教育漫话》开篇第一句话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不仅将健康摆在第一位,而且提出身心健康并重的理念。

关于智慧与学问,洛克将其放在健康和德行之后。“一切的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174德行比智慧和学问重更要,一个人智慧的不足可以用德行来弥补,一个人德行的缺陷不可以用智慧来弥补。

《教育漫话》原本是洛克写给一位叫做爱德华·葛拉克的信札的整合,娓娓道来,文风简洁,亲切而自然,像是与朋友的炉边谈话。这一点与《爱弥儿》相似,卢梭原本是写给一位做母亲的女士的信,后来刹不住车,写成一本书了。

唯一的问题是,我读的洛克这本书的译本,从头至尾不分章目,让人读起来似乎找不到停歇和喘息的机会,像是一段没有驿站的旅程,让人产生阅读焦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当河流到达大海,已经奄奄一息了。”

(《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六、福禄培尔《人的教育》

福禄培尔(1782-1852)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于1837年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取名为“幼儿园”,被视作幼儿教育的开端。幼儿园(也叫幼稚园)的名称,关键在于“园”(Garden),其隐喻是幼儿幸福成长和游戏的花园,教师是园丁,幼儿是花草树木,在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幼儿园是儿童幸福的乐园。现在我们多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已经违背了福禄培尔的初衷,将幼儿像花朵般绽放天性的乐园,变成了让幼儿识字算数的学校。

福禄培尔是一位博学之人,早年对数学和自然科学极为迷恋,后来转向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方法论等学科的修习,并且在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深入研究自然哲学。文理兼通的广博知识与学养,对他后来的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雄厚的基础。福禄培尔的自然哲学理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带有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意味,并且深刻地影响其教育理论,令其价值大打折扣。但是他对儿童的爱,对教育的献身精神,使其教育理论与实践闪耀着永久的光辉。

在《人的教育》这本书中,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和生活的目的,归结起来,就是自由和自主。“这自由和自决便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也是人的唯一的命运。”

“在良好的教育、地道的教学和正确的训练中,必须和应当由必然唤起自由,法则唤起自决。”一切以规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必须顺应学生的本性和需要。

自由和自主对于儿童是多么珍贵。卢梭和杜威都有论及。与之相联系的还有自然和自律。自然才能自由,自由才能自主,自主才能自律。现今的学校教育,仍然充斥着外在的控制与束缚。压制只能产生奴性和盲从。而一旦外在的控制减弱或悬挂,则又缺乏自律,如滔滔洪水,失去控制而泛滥成灾。

(《人的教育》.[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七、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1952)是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37岁在罗马贫民区开设儿童之家,在儿童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人类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发现了儿童,肯定了儿童的内在价值。蒙台梭利重新发现了儿童,进一步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掀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的革命。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警示:成人应该成为儿童的“被告”。

“那些曾被认为全人类守护者和乐善好施的人们却应当受到控告,他们应该成为‘被告’。这些人是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很多人是教师和儿童的监护人,因此,受到控告的可以认为是成人,也就是对儿童负有责任的整个社会。”是成人往往以爱和保护的名义,让孩子“被”成长。

这样的警告石破天惊,震聋发聩。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发现自己,寻找自己,最后成为自己的过程。“儿童是一个发现者,他好像一个从混沌星云中诞生的人,一个尚不确定,但却是光辉的人,他正在寻找自己的原型。”在这个发现、寻找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自然、自由和自主。

但是成人往往以爱和保护的名义,让孩子“被”成长。

所以成人要按照儿童的逻辑而不是自己的逻辑来对待儿童。父母不是儿童的建设者,而是守护者。胡蝶不会急着打破幼虫的茧,让幼虫飞翔;青蛙不会把蝌蚪拉出水面,急切地让它用肺呼吸,或者让它褪去灰色,换上绿色的衣裳。儿童的父母却只想着让儿童尽快拿到社会通行证。

“成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在用无益的帮助和暗示吹动儿童的心灵之灯,并最终把它熄灭。”

她的儿童教育的理论是从生理与心理层面出发,以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揭示童年的秘密,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并付诸教育实践。今天读《童年的秘密》,一点也不觉得过时,是教育工作者和年轻父母应该读的一本教育著作。

(《童年的秘密》.[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梁海涛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斯宾塞(1820-1903)是又一个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根据进化论,试图构建庞大的综合哲学体系,他以一已之力,耗费了40余年时间,先后撰写了《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共十卷本的哲学著作,从低级的生物学,到高级的伦理学,以无机的、有机的、超有机的进化概念为中心,企图统一一切科学,建立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并因此被人称为第二个牛顿。

“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进行真正的教育。”他的《教育论》也同样被认为是继卢梭和洛克之后最深刻和最伟大的教育著作,他终生未婚,自然没有子嗣,但并不防碍他对儿童和教育的哲学思考。特别是他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关于快乐教育的倡导,对于近代欧美教育,具有变革性、先导性的理论意义。

斯宾塞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一切教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是看知识对人的生活的价值。人的生活可以分生理的(保全自己)、教育的(教育下一代)、社会的、文化的(个人闲暇生活)活动。知识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半内在价值,习俗价值。还可分为作为知识的价值,作为训练的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答案是科学。“科学是个家庭苦工,默默无闻地隐藏着一些未被公认的美德。一切工作都归到她身上,一切便利和满足都是由于她的技能、智慧和忠诚而获得;而在不断尽力为他人服务时,她总被压在后面,使她的高傲的姊妹能向外界卖弄她们的漂亮。”科学是根茎,文学与艺术是文化生活中的花朵,但是不能为了花而忽略了植物。

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现在我们的教育也需要重新追问。重温斯宾塞100多年前的诘问,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英]赫?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生于18世纪60年代,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罗素早年曾来问学,后来二人成为朋友和同事,并曾合著《数学原理》。怀特海晚年和罗素一样,受聘于美国的高校。1929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著成《教育的目的》一书。1947年以84岁高龄逝世于麻省剑桥。

他认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事业。他批评道:“历史学家们将为英国写下这样的墓志铭:英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其统治阶级精神上缺乏远见,由于他们单调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像法利赛人一样沉溺于渺小的治国之术造成的。”

“当一个人全面考虑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年轻一代是如何重要的问题时,对那种处理教育问题时轻浮、迟钝的态度所造成的破碎的生活、受挫的希望、民族的失败,真是让人难抑心头强烈的愤慨。”

他认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篇幅不长的小书,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节奏有着独特的论述。

(《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

十、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生于1883年,是年,马克思逝世。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可能与他们重理论,重系统思考,严谨的思维风格有关。

他的这本著作199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印数只有5000册,似乎后来再无重印或再版。想来读的人也不多。很多引用他的话的人,也不一定认真读过他的作品。

中国教育界经常引用据说是他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遍全书,也没找到这句话。后来得知,这是有人附会的,竟以讹传讹,信之者众。这也反证真正读他的这本著作的人并不多。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历史的传承就是教育。“教育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之于民族的意义在于:“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教育之于国家的意义在于:“我们的道德、政治和精神的未来,以及历史上作为民族存在的价值,则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将来仍然具的政治意义的事,还是教育。”“对于德国民族的未来来说,教育比军队更为重要,因为不成功的教育管理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直要影响几十年。”

他早年学医出身,40岁转而投身哲学,遂成大名。哲学家论教育,自然是另一种风格,充满着哲学术语。读起来不知道他是在谈教育,还是在谈哲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知所云。但是细品之下,也有相当的余味,值得深思。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版)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81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