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歌代表作(郭沫若诗歌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总理的人选没有悬念,就是众望所归的周恩来。
在周总理领导的政务院,还有四位副总理,分别为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
其中,董必武和陈云都是我党的资深元老,黄炎培也是民主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三位出任副总理,都很好理解,但是,郭沫若为什么能出任副总理呢?
郭沫若诗歌代表作(郭沫若诗歌特点)
提起郭沫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文豪”,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历史研究、考古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那么,郭沫若是以文人的身份担任副总理的吗?严格来说,并不是。
郭沫若是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但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他的成就并不仅仅限于文史,说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不为过。
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曾经东渡日本求学,思想非常进步,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发表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影响力非常大。
不过,在1926年之前,郭沫若主要在文学圈里游走,直到这一年夏天,郭沫若在广州认识了周恩来,让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周恩来比郭沫若小6岁,但是他的境界之高远、思维之缜密,让郭沫若叹为观止,称赞道:“周先生是中国政治部工作的开山,他的经济丰富且头脑缜密迅速。”
周恩来也深知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就鼓励他参加革命,出任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
郭沫若在北伐军最高做到了什么职务呢?政治部主任,并在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在武汉主持政治部的日常工作。而且,郭沫若是有军衔的,高居中将,比当时大多数北伐名将都高。
郭沫若在国民党军队中是著名的左派,同情、支持共产主义运动,当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郭沫若义愤填膺,冒着极大的风险去上海找周恩来,商量对策。
周恩来在《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一文中写道:“郭沫若来,道及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纯由蒋氏直接指挥。”
在周恩来的支持下,郭沫若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发表在《中央日报》上,其中写道:“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他的总司令部就是反革命的大本营,就是惨杀民众的大屠场。他自己已经变成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了!”
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是4月9日,也就是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三天,郭沫若就以舆论为武器,在全国范围内向蒋介石发起了声讨。
蒋介石看到这篇檄文后,气得差点吐血,大骂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下令通缉郭沫若!
几个月后,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并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郭沫若就是25名委员之一,还是南昌起义委员会7人主席团之一,担任总政治部主任。
当时,贺龙是总指挥,叶挺是前敌代总指挥,刘伯承是参谋长,郭沫若能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足见他的地位之高。
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又积极投身于抗战大业,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战宣传、动员等等。
在抗战时期,我党的不少人也都有军衔,比如朱德是上将,周恩来与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叶挺等10个人是中将,其中就包括郭沫若,可见,郭沫若在军中的地位是足以跟元帅并列的。
当然,郭沫若的战场跟这些人不一样,而是在文化宣传领域,创作过《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等等一大批爱国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和必胜信心。
毛主席也对他的作品非常赞赏,鼓励他说:“你的史论和史剧,大有益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我只嫌太少,不嫌太多,希望多有精品。精神是不会白费的,希望先生继续努力。”
1944年,郭沫若还写过一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看后,大为赞叹,给郭沫若写信说:“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所以,郭沫若虽然公开的身份是文人,但是他一直都站在革命的阵营里,与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远非一个“文人”就能概况的。
正如周恩来所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因此,当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被任命为副总理,主管文化教育领域,也是众望所归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