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安排2023年(春节放假几天 法定)
今天是大年初七。
春节放假安排2023年(春节放假几天法定)
我忙碌着收拾行李,准备从农村老家返回长沙。
父母一直在忙碌着,将年货,腊肉和蔬菜等物资运送到我的车上。
等一切收拾妥当后,他们站在门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很疑惑,这样的表情,从未在我山一样的父母脸上见到过。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从来都是严肃的,说一不二的。
后来,经过我的再三追问,他们才嗫嚅着,问我元宵回不回来。
即使在说话的时候,我的老父亲,还是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双手摩挲着,怕我拒绝,连忙解释道:不回来也没关系的,我们知道你工作忙。
那一瞬间,看到父亲已经花白的头发,我顿时有些泪目。
我们的父母,为儿女操持了一生,老了,却在子女面前变得如此卑微。
他们害怕给我们带来麻烦,于是,说话和做事,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
他们开始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在儿女面前,隐匿自己的需求和渴望,生怕他们的一句话,给你带来困扰。
他们的前半生,为你心甘情愿付出所有,到老了却还要看你的脸色行事。
曾经山一样的父母,最终成为儿女的手下败将。
这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最大的悲哀。
今天,是很多公司开工的第一天,也是返城大军结束最后一天假期的一天。
而这一天,也是2亿留守在农村的父母,再一次被子女“抛弃”的日子。
我们浩浩荡荡地朝着远方出发,但却忘了,身后的父母,是怎样的不舍与无奈。
在抖音上看到一条视频,让人泪目不已。
过完年父母远去打工,一个孩子一直跟着父母的车在后面跑....
而爷爷奶奶哭着站在山上,擦着眼泪给他们送别.....
一个男子,春节后离开家打开监控,却发现母亲一个人偷偷躲在房间哭泣。
他们总是这样,他们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是我们却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怕你担忧,不敢在你面前尽情痛哭。
怕你困扰,连不舍和挽留的话,都无法轻易宣之于口。
有人说:每次离开,父母恨不得把整个家都塞给我。
你走了,家也空了。
不善言辞的父母,小心翼翼的父母,恨不得把所有都掏给你的父母,最后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踽踽独行。
网上有一个话题:
我们离开家的时候,父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无数人痛哭。
一条高赞留言是这样的:
没有我们在家的日子,父母是空巢老人。他们会一直很安静,或许还有些失落。
他们的生活简约而简单,说话不多,时常发呆。他们的生活,远远没有我们在家时那样的丰富……
短剧《多住几天的家》里,老父亲独自一人住在老旧的房子里。
儿女不在的日子里,父亲的日常,就是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走着,跟家具对话,和花草聊天,甚至假装孩子们都在,召开起了“家庭会议”。
有人说:“人到暮年最大的悲哀,不是岁月带来的记忆衰退,行动不便,甚至不是疾病缠身,而是生儿育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辈子,生命的末尾,却活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岛。”
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呢?
他们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能省一毛是一毛。钱存着,等孩子回家的时候再花。
他们互相扶持,种粮种菜辛苦劳作,即使有病痛,他们也会忍着,不愿给儿女增添负担。
有没有发现,每次回家之后,家中的餐桌上,总是摆满了我们爱吃的菜。
而我们走后,桌上却冷冷清清,那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食物里,是他们对儿女的深情。
永远把最好的,留给我们。
“人民日报”上说:充电器一拔,等再插上的时候又是新年。
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在年年岁岁的风尘中,我们的父母,以惊人的速度正在老去。
他们从那个山一样挺拔的大人,变成了脊背佝偻的老人;
他们从那个说一不二的父辈,变成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的老者。
他们的脚步不再轻快矫健,手上的动作也不再潇洒利落,在岁月的捶打中,他们笨拙地,迟缓地,在时代的巨轮后面,亦步亦趋地走。
主持人张泉灵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她有一次去敬老院采访老人。
在说话的过程中,闻到老人身上的气味。
她小心地问老人,多久洗一次澡。
老人们说:尽量不洗澡,因为年纪大了,洗澡容易滑倒,一旦摔倒,儿女的下半辈子就麻烦了。
她们用减少洗澡的方式,防止意外发生的概率,才会有我们一直“嫌弃”的“老人味儿”。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不甚唏嘘:
我们的父母,即使努力健康地活着,也只是为了让远方的子女安心。
“已入暮年的我,怕是再也不能为你遮风避雨了,不给你添麻烦,是我有生之年最后向你表达爱的方式。”
李荣浩有首歌《爸爸妈妈》,歌曲让无数网友泪目,在网易云20多万条评论中,心理防线瞬间被一条高赞留言击溃。
“那天晚上听我爸说:如果哪天你养不动我了,就往爸的酒里下药,爸一定喝……”
成年后,父母对我们说过最多的话就是:
工作别太拼了,家里还有钱用。
别回来了,难得休息,在外面好好玩。
我身体很好,你不用担心。
这些善意的谎言,是我们的父母,对儿女最深沉的爱。
他们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只希望自己多做一点,给孩子多一些助力。
最起码,他们不愿意让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
有人形容过中国父母,一生以两种模式存在:“在线”和“隐身”。
当他们还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在线”,拼命地为孩子“闪烁”。
当他们年老,不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选择“隐身”,宁愿病着,受着委屈,甚至死去,也不愿意麻烦孩子。
忽然想起了王朔《致女儿书》里的一段话:
“小时候是怕父母,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难过什么?
难过的是,他们宁愿自己满身泥泞,也要供你飞出大山。
难过的是,他们正在老去,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什么时候,你觉得父母老了?
是在你一遍一遍地教他们用智能手机,他们却始终学不会的时候;
是在你带他们走进大城市,他眼里没有欣喜与愉快,只有恐惧和不安的时候;
是你一遍又一遍给他们打电话,而他们却学会了报喜不报忧的时候。
这才是最让人难过的地方。
曾经有一张图片,刷屏了全网。
巴勒斯坦一位73岁的老人确诊新冠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里。
因为疫情防控,医院谢绝一切家属的探访,而她30岁的儿子,因为太过思念母亲,每天爬到窗户上远远地陪着母亲。
然而,5天后,老人还是因病离开人世。
这张照片,也击破了无数人心中那面墙。
高亚麟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而父母一去,你将直面死亡。
不管我们年纪多大,只要在父母面前,就还是那个在膝下承欢的顽劣孩童。即使所有人都要你直面成人世界的责任和苦痛,而他们始终是你的心灵避风港。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为人子女,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父母永远都不会走。
我们都曾是那个赤诚忠厚的孩子,我们也曾在心底发誓:
来日方长,等我们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天,再到父母膝下承欢尽孝。
可是,这世上最残忍的,莫过于时光。
人生短暂,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有些恩情,经不起等待。
别让一时的错过,成为一生的遗憾。
人生的下半场,每一个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都值得加倍珍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