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什么时候恢复的中间停了多久(七十年代高考什么时候恢复)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家动荡时期的过去,新中国翻开了新篇章。在1977年8月4号,为了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在邓小平的组织下,各大高校的学者以及专家,在北京饭店召开了座谈会。
高考什么时候恢复的中间停了多久(七十年代高考什么时候恢复)
在听取众人的建议的时候,一个年轻学者针对当招生方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听完后,邓小平当即表示采纳他大部分的建议,但是要删掉其中的4个字。而正是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改写了27万人的命运,数百万人因此受惠。这小小的四个字为何会有如此大影响?邓小平删掉的是哪4个字呢?
上世纪60年代,随着动荡时期的到来,我国各个知识分子散落全国各地。至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全面瘫痪。1971年,为了落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大部分高等学校陆续开始招收工农兵学院。
但这些“工农兵”主要是被推荐进入大学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只有小学的水平,有些只有初中的水平,而更多的在初中水平之上的却寥寥无几。尽管他们都进入了同一个学校中,但巨大的差距,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拥有早年在法国和苏联留学经历的邓小平,深知当前的国家面临不仅仅只是“教育危机”,更是极为严峻的民族危机。所以1975年的时候,邓小平就想过要恢复高考,在对彼时的大学招生方式和教学质量深入研究批评后,他说“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在点出国家当前遇到的严峻问题后,邓小平接着说道“一个国家的大学究竟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的水平,那何必办成大学?”。
这一连串疑问引发了众人的深思,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邓小平开始领导发起全面整顿,并要求教育部搞一个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可是因为后续的原因,关于这一整顿并未得到落实。
1976年,国家动荡时期结束,社会逐渐走向正轨。但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中国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远远被甩出一大截,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严重的制约了国家“四个现代化”的发展。
如果不就此改变,也让中国面临着将会在未来,与他国差距越来越大的可能。所以为了让中国发展走上正轨,敲定了一个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刻不容缓。而从这个时候起,恢复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了大势所趋。
因此,对于国家面临的这些严峻的问题,邓小平心急如焚。在与临时党委负责人谈话的时候,邓小平直接指出“我们国家在60年代的时候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小的,但到了70年代,这个差距就已经比较大了。”
基于这些担心,邓小平曾多次发表谈话,要将这一现状改变,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的问题。
1977年5月,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我们要承认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落后,承认落后就有了希望。在现在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想要抓好科技发展,就必须同时抓好教育。办教育要想两条腿处理,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将最优秀的人集中分布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7月底,为了将这一关联中国未来的重大时间解决,邓小平提出了要召开一个科教工作座谈会。对此,邓小平特意对科学部和教育部指示到,要请一些敢说真话,有见解,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华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参加。
应邓小平的要求,8月4日,来自科学院系统与全国高校的33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饭店,展开了为期5天的座谈会。值得一提的事情是,这些人对于前往北京参加会议,究竟要讨论什么样的内容,与什么样的人一起,会议时间的长短一概不知。以至于,查全性在2007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回想起这次会议依旧觉得十分偶然,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是谁让他去参加此次会议的。
而这也就导致了,当所有人在北京饭店落座,看到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出现主持这场座谈会的时候,很是惊讶。为了打消众人的顾虑,畅所欲言,邓小平说道“关于科研教育方面的问题,大家想说多少说多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随着话题的逐渐展开,众人在谈论这一方面的问题讨论的愈发深入,并逐渐畅所欲言起来。在这个时候,众人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论到当前面临的教育问题,而后都都汇聚到现行的招生制度的问题上。
在一天下午的座谈会中,参加这次座谈会最年轻的与会者,中国科技大学的助教温元凯,利用一次插话的机会,举手表示,在当前高考制度需要改革,并在同一时间里提出了以往使用的“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这一十六字高考恢复方案。
在听完温元凯的话后,邓小平稍微思索了一番,而后表示“温元凯,你给的这个建议,至少采纳你的四分之三。”
听到邓小平的话,众人愣住了,都不明白邓小平所说的,“采纳至少四分之三”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没等众人发问,邓小平接着说道“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要将这四个字去掉呢?这4个字究竟有何影响呢?对于十六字中的“领导批准”这一点,邓小平表示,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并不需要领导批准。其实不只是邓小平这样觉得,对于这一点,众多的学者教师都对此十分不满。
所以当这一建议提出的时候,邓小平就想到如果考生很好,个人能力十分突出,可如果队里不同意,又或者领导压着,不同意报考怎么办。要知道,知青上山下乡活动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结束。数以万计的知青投身到各个农村中插队,再加上大量的青年活跃于各工业生产中,而如果他们要是在恢复高考后,凭借个人能力考上了大学,但却因为“领导批准”这一条卡住了脖子,那么所有努力都白搭,并且国家的招生质量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担心1977年来不及落实这一事项的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是不是需要一年的准备时间?”对于这一疑问,在思索过后,查全性表示“应该尽快恢复统一高考,今年能办的事情决不能拖到明年。”
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赞同,在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后,众人还是一致建议,对于当前的高考制度,党中央和国务院应该下大决心,宁可晚招生几个月。
一直希望能改变当前教育现状,让我国的科技教育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足进步的邓小平,在听完众多专家的建议后很是激动。于是他面向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恢复高考是否来得及?”刘西尧答道“如果推迟半年招生的话,应该来得及。”听到刘西尧的答复,邓小平很是高兴地说道“那就坚决改,不要再等了,今年就改过来,恢复高考!”
邓小平话音刚落,在场的所有人会议代表无不热泪盈眶,他们等这一天太久了。霎时间,场上响起了雷动的掌声,就连在一旁帮忙端水的年轻女孩,也情不自禁地为这一伟大的决定鼓起了掌。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也很清楚,中国的新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制定了“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相关文件。而这一文件,也在同年10月12日,得到了国务院的转批,至此中国11年没有高考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10月21日,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将千万沉睡的中国学子唤醒后。顿时,这一巨大的喜讯瞬间传遍中华大地,青年意识到,自己命运不再被他人左右的时刻到来了,出身与关系不再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阻拦,自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数学子热血沸腾,他们开始疯狂地找书本资料学习,并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复习功课。当新华书店《数理化自学丛书》刚面试,就引发了众多学子的抢购,大量的家庭连夜出动排队抢购。尽管印刷厂日夜赶印,却依旧供不应求。
尽管没有人知道,已经历经了11年中断的高考再次恢复到底是什么样子,但在每一次备考的辅导课上都挤满了听众。
1977年12月中旬,因为数年的挤压,这一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别也最壮观的高考。从66届到77届,再加上78届异常优秀被允许提前高考的13届学子一起竞争,共计570万名学子走近考场,这其中有些已经是孩子的父母,蛰伏许久蓄势待发的中年人,还有的是依旧教学多年的老师。
尽管年龄差距大,但是所有人都带着兴奋、好奇,还有些许忐忑的心情走入考场,并带着异常神圣的表情离开。
因为预计报考人数可能会达到2000万人,所以原定的录取率只有1%。但因为实际报名的人数与之前存在误差,所以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各高校招生人数进行了扩招,最后录取了272971人。而这近27万名的考生,之所以能通过这一场不同寻常的考试,完成自己一生中的如同鱼跃龙门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的极力推动,将“领导批准”,以及采纳各方众人建议所完成的。
正是因为这一重大决定,让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起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春风。也让中国现代教育,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复兴,也以恢复高考这个重要的出发远点得以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77级到78级两届大学生中,他们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年龄跨度最大,成分最为复杂的大学生。作为恢复高考的受惠者,这些人在这之后,极大的填补了中国面临的人才的巨大空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社会的发展,也在后来成为了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中坚力量与推动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