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梁实秋强调译文的忠实性,而忠实性包含多个层面,如语义、形式、风格等,必须有所取舍。他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时候,并没有在文体上忠实原作,没能保留原文的“无韵诗”体裁,而是用散文体来翻译。
梁实秋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在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胡适的倡导下进行的。胡适曾在1930年12月23日给梁实秋的信里说:“最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译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和通伯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完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
梁实秋(左一)和胡适(左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四大喜剧)
胡适主张梁实秋“试译散文体”,这可能对梁实秋选用何种文体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他对移植外来诗歌不抱多大幻想有关。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方面也是比较欠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韵式是:
ababcdcdefefgg
押韵的方式为五步抑扬格,这种韵式是所谓的“莎士比亚式”或“英国式”或者“伊丽莎白式”。试以第一首为例:
Fromfairestcreatureswedesireincrease,
Thattherebybeauty’srosemightneverdie,
Butastheripershouldnotbytimedecease,
Histenderheirmightbearhismemory:
Butthough,contractedtothineownbrighteyes,
Feed’stthylight’stflamewithself-substantialfuel,
Makingafaminewhereabundancelies,
Thyselfthyfoe,tothysweetselftoocruel.
Thouthatartnowtheworld’sfreshornament
Andonlyheraldtothegaudyspring,
Withinthineownbudburiestthycontent
And,tenderchurl,makestwasteinniggarding.
Pitytheworld,orelsethisgluttonbe,
Toeattheworld’sdue,bythegraveandthee.
莎士比亚
这首诗结构整齐,可以代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如前两行的节奏如下:
先看屠岸的处理方式:
我们要/美丽的/生灵/不断/蕃息,
能这样,/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
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要谢世,
优美的/子孙/就应当/来承继/芬芳:
但是/你跟/你明亮的/眼睛/定了婚,
把自身/当柴烧/,烧出了/眼睛的/光彩,
这就/在丰收的/地方/造成了/饥馑,
你是/跟自己/作对,/教自己/受害。
如今/你是/世界上/鲜艳的/珍品,
只有/你能够/替灿烂的/春天/开路,
你却/在自己的/花蕾里/埋葬了/自身,
温柔的/怪物呵,/用吝啬/浪费了/全部。
可怜/这世界吧,/世界/应得的/东西
别让你/和坟墓/吞吃到/一无/所遗!
屠岸
屠岸的译文显得很工整,他在翻译中力求将原文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他有自己的一套较系统的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方法,如用“顿”或“音组”来传达原文的音步,原诗每行的五个音步用五个音组表示。不论一个音组有几个字,必有一个为重读(或次重读),其他为轻读。比如该诗的前两句的轻重读情况如下:
下面来看梁实秋的处理方式:
愿/最美的/人/能/多多/生育,
使/青春美貌的/花朵/永久/不朽,
成熟的/到时候/总要/死去,
他的/幼嗣/可以/继续/他的/风流:
但是/你,/只看中/你自己的/亮眼睛,
用自身/做燃料/培养/那眼里的/火焰,
在/丰收/之际/造成了/饥馑的/灾情,
与自己/为敌,/对自己/未免/过于/凶残。
你是/当今/世界之/鲜艳的/装饰品,
是/烂缦/春光/之/无比的/一朵/奇葩,
你竟在/自己的/蓓蕾里/埋葬/你的/子孙,
吝啬鬼,/你越是/舍不得/你是/越糟蹋。
怜悯/这世界罢,/否则/你/便是个/饕餮的/人,
你/独身/而死,/你/吞食了/这世界/应得
的/一份。
梁实秋
梁实秋在押韵上对原文亦步亦趋,只是在节奏上无法使原诗的五步抑扬格得以体现。比如说,最后两句中各有两个一字顿,按照屠岸的说法应视为“破格”梁实秋的译文在形式上并不特别注重,而之所以这样做,很可能与他对十四行诗的理解有关系。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字和西洋文字不同,十四行诗生吞活剥的在中文诗里出现,难以成功,且亦无此必要。诗必须根据自己的传统寻求创新,外来的精神与形式不是可以不加选择即予采纳的。”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梁实秋对汉语十四行诗并不抱多大幻想,由此可以推理出,他在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把原诗的形式移植过来。而屠岸在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对传达原诗的形式方面比梁实秋有更多的努力与尝试,他也曾创作过十四行诗。
屠岸认为译诗与翻译其他门类相比对翻译者要求更高,不仅要将原作的形式传达过来,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的神韵。译诗应该是两个灵魂的拥抱,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一,实现两种语言的撞击与交融。要深入到原作的精神感觉中去,有人说只有诗人才能译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只有写诗的人才能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情绪,感受其中细微的变化,只有理解创作情绪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精神。翻译作为一种文学实践也绝不是被动的,对一个既是译者也是作者的人来说,翻译可以促进创作。由于译者必须进入原作的灵魂,翻译时的独特感受也会令创作时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屠岸先生看来翻译功莫大焉,翻译是整个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翻译,中国不可能知道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知道中国;没有翻译这世界就停滞不前,不可能进步和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