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每年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

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陈凌在人民ri报上说: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人的品质和气象。

但是,许多人的阅读并没有带给他积极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读了很多书,还是做不好阅读理解题,还是写不好作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每年世界读书日是几月几日)

因为天赋不一样,许多家长说。但日本西冈一城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是为了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小学到高中,西冈一诚一直成绩垫底,高考他复读了二次。第二年复读期间,他注意到,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一股脑装进肚子,不仅人学得非常累,效果也不好。唯有将知识活学活用,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此,他改变阅读习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最终鱼跃龙门,以全日本第四名的成绩顺利考上了梦想中的东京大学。

西冈一诚结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整理出一套读书的方法论,也就是《高分读书法》。

阅读这本书,你将获得全面提升读解力、理论思考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力和应用能力的方法。

阅读不是一种消遣,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

本书在2019年五月出版后就狂销18万册。因为它的实用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孩子为读书而读书的问题。这套训练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爱好阅读的人。

一、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

语文的阅读如今有多重要?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对中考试卷做了深入分析,发现150分的总成绩,阅读就占了70分。

许多孩子为了走捷径,拼命寻找阅读理解题的命题规律。

但西冈一诚告诉我们:对某件事,只要知道1/10的内容,就能推测出他的全貌,他将这种“闻一知十”的方法称为装帧阅读法。

装帧阅读法就是从封面、书名、腰封中获取信息,将其转化为理解书籍线索的方法。

这种方法经常出现在小学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上。新书推荐课的教学程序,就是从封面、目录、插图入手,利用提问、预测、调动先备经验等手段,实现整本书的阅读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从装帧上获得有助于理解书中内容的线索呢?将信息变成线索。信息是罗列的文字,线索是自己理解的内容。

01、分割法

分割法就是把书名或者腰封上的关键字分割开,然后通过假设的手段获取线索的方法。

例如:书名为《人工智能VS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我们将“人工智能”和“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分割,想想:什么是“人工智能”?“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有哪些表现?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孩子读不懂教科书?他们怎样才能读懂教科书呢?

02、连接法

“人工智能”+“读都不懂教科书的孩子”。

用因果关系假设一下,“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增多了。

用对比关系假设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人工智能”比“读不懂教科书书的孩子”智力水平更高,“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读不懂教科书的孩子”读懂教科书吗?

03、深读法

深读法就是全网撒网钓鱼的方法。你可以在网上查找作者信息,可以对同类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也可以利用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假设。总之,条条大道通罗马,只有找到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我们才能将其转化为阅读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怎样利用少量信息获取有效线索。这种将信息转化为线索的能力,就是读解力。

二、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

想要提升读解力,仅仅将信息转化为线索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会读书的人,应该带着想要成为记者的心来阅读。

记者的工作就是采访和撰写文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想要采访成功,记者提出的问题必须恰当,正确地提问在采访中极为重要。

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去感知作者的态度,他对这件事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心情是悲伤的还是愉悦的?通过提问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挖掘隐藏在事实背后作者的思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当我们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我们的内心世界被打动,阅读自然会有更多的感悟。

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信息是浮光掠影,知识是自己的思考。

怎样才能做到边读边问呢?

首先,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采访,多问几个是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将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思考。

其次,学会寻找重要问题。重要问题对理解文章脉络起关键作用。

什么是重要问题?

例如,有学者认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的不对,尤其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更应该改一下。什么?李白是诗仙耶,他的文章也会有人质疑?他写的真的有问题吗?不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呢?

如果说提问点都是作者预先挖好的“坑”,就等着读者提出问题,然后在书中找到答案。那么,当我们养成了提问阅读的习惯,提出的问题逐渐犀利,在书中已经找不到答案,或者对书中的答案产生了疑问后,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东大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东大的教授会要求他们把听课产生的疑问写成论文,这种将疑惑变成论文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求解的过程,求解的过程同样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优秀的读者总是提出优秀的问题,阅读中,一定要像记者那样带着疑问去采访,这样的阅读才不会为读书而读书,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

三、一句话概括的能力

创作就是建筑学。

建筑师在确定了主题后,会对建筑的主要内容做大概的布局设想,这种布局思维就是作者的行文逻辑。先搭好主体结构,再添砖加瓦。主体是鱼骨,是核心内容,文章的例证、数据、名人名言等都是美味的鱼肉。

一句话概括的能力就是将骨肉分离的能力。就是分清“作者真正表达的思想”和“为吸引读者阅读而写的内容”。

怎样训练自己一句话概括的能力呢?

首先,找出每段或每章中最具概括性的句子,然后用30字以内的内容总结这些章节,最后,用140字为整本书写摘要。

最具概括性的句子往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在“但是”“然而”等转折词、疑问词之后,在书的装帧部位和正文里。

装帧部位出现的语句绝对是重大线索,因为装帧部位的语句是对书中内容概括力最强的摘要,是整本书的鱼骨。

其次是做推测阅读。推测阅读就是根据正在读的内容猜测作者接下来会讲什么。如果我们了解文体的写作套路,推测阅读会非常简单。

例如,在议论文中,作者在介绍了某个抽象概念后,一般会紧接着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诠释;作者在列举一串数据或一串事例后,又会逻辑推理出一个结论和判断。

这些具体的例子或引用的数据、名人名言,都是对鱼骨的补充说明,目的是让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易懂。

同时,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还会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种方法是在提出某个观点后,给出相反的观点和案例,让读者自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小说中,配角也是起着相同的作用,都是为了丰富主线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追加”是作者们常使用的技巧,当读者遇到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作者会在文字后解释一波。例如文章中有“九门提督”这个官职。作者会解释,他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si令部司令兼任北京公安ju局长,这样读者就理解了。

作者为什么要著书立作呢?还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利用摘要阅读法和推测法,我们可以轻松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鱼骨,这种找到文章鱼骨的能力,既是理论思考力,也是归纳能力。

四、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与见解。有人说“智者善辩”,有人说“智者寡言”,我们是该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还是对其发出质疑?真的是这样吗?别的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如果我们阅读至少两本相同主题的书,我们就不易产生极端的想法,而是变被动接受为冷静思考,以多角度去看待事物。这种多角度看待问题,获取有效知识的能力,是一种思辨能力。

锻炼思辨能力的方法是检验阅读法。检验阅读法就是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应对各种解释。

例如,对于“智者寡言,愚者善辩”这个主题。

我们可以从正面思考,和争辩相反的是适时保持沉默,那么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做人最大的智慧是适时保持沉默。

从反面思考,为什么说愚者善辩呢?因为很多事争辩起来根本没有意义,所以,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争辩,只是无意义的自我消耗。

从批判的角度思考,撰文是文辩,话语是言辩,理不辩不明,所以,人应该能言善辩。

大学里最看重的思辨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

01平行阅读法

同时阅读内容相关的的两本书,寻找两本书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分析不同点产生的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两本书要求内容基本相同,但观点相异,而且思考的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目标人群不同,作者立场更不同。

不同的作者会对他的观点做出解释,给出分析数据和事例。我们不片面相信某一作者的观点,客观分析并总结自己的判断,这样我们就锻炼了从不同角度审视事物的能力。

02交叉阅读法

平行阅读法是找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人看到了司马迁克服生理痛苦的勇敢,有人则看到了司马迁的软弱。

交叉阅读法是具体分析,哪一点造成了作者对此人评价的差异?两者的分歧点在哪里?

交叉阅读法的关键在于设置交叉点,这个例子中,交叉点如果落在勇气的定义上。我们会想:真正伟大的人只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而不会套作别人的成功。司马迁列举了这么多伟人来慰藉自己,激励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他是畏惧的,软弱的,但是畏惧并没有让他退缩,相反,给了他勇气。

通过语言的定义不同来设立交叉点,我们会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根本问题,会把文章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从而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

五、输出知识的能力

阅读一本书,如果你以记者的姿态去读,你会对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如果你以做摘要的方法去读,作者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如果你多角度去阅读,你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但这一切都只是完成了阅读任务而已,想要对知识活学活用,输出感想和议论这一过程必不可少。

一本书读完后,我们可以“旧瓶装新酒”,套用优秀文章的鱼骨,可以用概括的语言复述经典的素材,作为自己文章的血肉。可以多角度分析文章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深度。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读者产生共鸣。

输出的过程正是读解力,理论思考力,思辨能力,归纳能力的综合运用。

读完书后容易遗忘吗?读了很多书,还是不会写作文吗?如果你真的实践了《高分读书法》中的五种能力,相信这种情况就不会再发生。

《高分读书法》还介绍了六种选书技巧。

01最适合自己的书就是最好的书。

02畅销书不仅让你收获当下热点,还让你明晰未来方向。

03相信那些信赖的人,推荐的书。

04超越时代的经典。

05主题阅读类书籍。

06直面让你犯困的书,填补自己的阅读空白。

韩国学者南美英在《晨读10分钟》中明确提出: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高分读书法》开篇便说:想要提升思考力,首先应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

如果你想从学渣变成学霸,想改变之前学习能力差、读完就忘的学习状况,那么,开始阅读这本书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20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