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p7年薪有100万吗(阿里 P7 到底是怎样的水平)
文 | 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前段时间,一段“阿里P7找不到工作”的话题,引来了全网热议。
主人公叫阿伟,34岁,入职阿里三年,担任数据专家,职级P7,年薪百万。
受互联网大厂洗牌以及职工均龄年轻化的影响,到了年终“寒潮”,他不幸被列入裁员名单。
阿伟并没有太在意,相反,他觉得自己在这里也呆够了。
加上公司还有N+3的大礼包补偿,足以让他缓冲好几个月。
更何况,有阿里的背书,出去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当然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了。
四个月过去,经历了大大小小30多次的面试,目标也从大厂一降再降到中小厂。
结果,竟然没有一家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
应对完最后一场面试,他瘫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面试官阴阳怪气的言语,似笑非笑的表情,一直萦绕在他脑海。
让他感觉自己不像是在面试,而是向别人证明自己依旧在努力地例行公事。
这比找不到工作更让他感到无力、挫败和恼火。
对此,网友们感慨说:
是的,疫情当下,就业现状,可谓是难上加难啊。
而隐藏在这种艰难背后的,又会是什么呢?
不是大厂和小厂,不是数据或编程,也不是徽章与荣耀,而是一日三餐。
而你,也从体面的职场精英,沦为一个只能等着啃老本、弄不好还会负债的失业人士。
是的,如此种种,说白了就两个字:
“生存!”
那些曾经在高峰期出入各个地铁口的白领,那些开着豪车来上班的精英,拎着电脑包,穿着商务衫,抬头挺胸、步伐飞快地涌入各个写字楼。
你以为他们日进斗金,光鲜夺目。
殊不知,在这背后,是你看不见的无奈。
撕开华丽的袍子,底下满是虱子。
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他们褪下白天的西装革履,换上T恤,踩着拖鞋,躲在某个大排档的角落里,借酒浇愁。
这就是体面背后的满目疮痍。
精英,不过是一块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光鲜与落魄,尽在一念之间。
找不到工作,又不甘心打包回老家,这些曾经的职场精英们,又是如何煎熬的呢?
先来看看知乎上某个提问:
一位回答获最高赞的网友,分享了自己失业后的窘态。
起初,他跟往常一样,假装每天都出去上班。
不同的是,出门时,他再也不开车了,而是专门办了张某行的信用卡坐地铁,因为每次能减2元钱。
他只乘坐免费的那部分路段,径直去到附近的商圈。
然后在星巴克点上一杯咖啡,坐上一整天。
日子长了他发现,只要每天拎台苹果电脑,穿得体面,坐在星巴克里,即便不点咖啡,不消费,也没有服务员过来驱赶。
从那以后,他就不再点咖啡了。
而是厚着脸皮,把自己假装成里面的顾客,用星巴克杯子装白开水,喝完了还可以接水。
不仅如此,烟也改成了6块5的红金龙。
后来,红金龙也抽不起了,换成了更便宜的红河。
坐星巴克里,他在网上投递了无数份简历,也被邀约去面试。
不幸的是,两个月过去,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连续几个月没有给妻子家用的他,只好找了个借口蒙混过关。
一边心力交瘁,焦虑不已,一边疯狂地投简历等面试。
这期间,烟是不能抽了,他只好尝试着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来填饱肚子。
在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些消费场所,经常有人点一大堆食物,没吃完就走了。
这时候,他会趁人不注意,硬着头皮悄悄走过去,把那些东西吃完。
遇到那种别人啃了一半的食物,他就从另一面反着咬。
最后,一直没找到工作的他,又跑到超市,在凌晨蹲点守候,去捡超市处理的那些过期面包。
有谁知道,那个曾经让妻子和孩子依靠的男人,家里的顶梁柱,此时,是多么狼狈与无助。
昔日的光鲜,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艰难生存。
失业后,哪还顾得上面子?
活着,是最迫切的需求。
这一切,就像那首歌词里唱的:
让人唏嘘。
这几天,一条爆炸性新闻,迅速冲上热搜。
全球第五大财团瑞信,在今年出现了近300亿元的巨亏。
未来三年内,计划要裁员9000人。
无数职场人的神经,被深深刺激。
如此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又有很多人即将面临失业。
那么,当生存遭遇裁员,当斗志挑战内卷,曾经的意气风发,究竟是甘于在现实面前妥协,自暴自弃,还是走上另一条赛道,重整旗鼓?
很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他们“曲线救国”的形式,首当其冲的,就是调转方向,涌入考公考编的狂潮。
毕竟,体制内,稳字当头,已经成为很多人转型和择业的风向标。
就连7成以上的清华大学本硕博毕业生,也选择了体制内。
为了旱涝保收,很多本科生,不惜冒着恐惧,去竞聘“殡仪馆服务人员”。
还有很多人,把目光瞄向了“老年区专属”的环卫工。
甚至编制内的掏粪工,也成了他们的香饽饽。
艰难的就业环境下,为了生存,那些曾经发誓要搅动星空日月,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职场精英们,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灵魂。
曾经的山河梦想,如今成了明日黄花。
除了考公考编,考研也成了很多人在生存与内卷这个斗兽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杀手锏”。
前段时间,河南某高校学生宿舍的外墙下,本该停放电动车的位置,被很多小帐篷给占满了。
乍一看去,还以为是小某书上种草的“露营风”刮到了这里。
其实,这是一部分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搭起来的“私域图书馆”。
在这个一平米左右的小空间内,他们可以不被外界打扰,专心读书,背诵,目的就是为了考研。
为什么考研呢?
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
何尝不是呢?
欧阳修先生那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今早已换了初衷。
对很多本科生来说,毕业即失业。
“立学”,不过是为了安身立命。
那如果被裁员了的本科生,还有没有出路“突出重围”呢?
有!“进厂打螺丝”。
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年轻女生,短短三年内,换了多份工作。
这次跳槽,她不再想着去写字楼里当白领,而是退而求其次——进厂。
为了能顺利入厂,她甚至隐瞒自己的本科学历,伪装成一名高中毕业生。
最后,她如愿以偿成为工厂里的一名质检员。
不得不说,精英们曾经的斗志昂扬,在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后,剩下来的,不是破釜沉舟,就是缴械投降。
编制和进厂,几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退路。
细细想来,35岁的职场分水岭;
折损健康的996和007;
疫情下的降薪与裁员;
防不胜防的职场潜规则……
哪一道不是坎?
哪一样不要命?
别说是遥想的诗和远方,纸短情长了,就是眼前的苟且,一日三餐,都足以让人拼尽全力。
而面对工作上的各种卷,生存上的各种难,也许我们会这样安慰自己:
“好好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好。”
当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期待,所有人都希望它可以实现。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与其自我安慰,还不如擦干眼泪,认清自己,寻找出路。
一如罗翔老师所说:
共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