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齐鲁晚报记者: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修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是如何修复的?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

李俊峰答: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10月,总面积15.3万公顷,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等因素叠加影响,自然保护区内部分湿地功能退化,植被发生逆向演替。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河口湿地自然修复和河湖生态联通”的指示要求,我们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组织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系连通、互花米草治理等重点工程,有效恢复湿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据初步统计,2017年以来,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面积1.88万公顷。

一是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投资5.53亿元,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水系连通等工程,疏通117公里水系,以及黄河漫滩遗留沟汊,形成大循环体系;按照生态学的要求塑造微地形,根据不同鸟类习性改善栖息地生境,构建起“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大湿地格局。

二是科学开展生态补水。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清淤疏浚沉砂池、引水渠,对原有隔坝、围坝进行加固,改善区域过水条件。利用生态闸坝调节水位,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为原生湿地进行补水。科学编制生态补水方案,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补水计划,采取泵船补水、自流补水等多种方式,今年累计补水达到1.61亿立方米,实现了“有水有鱼、有鱼有鸟”的良好局面,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三是促进植物生境恢复。通过实施大汶流管理站、黄河口管理站等湿地修复工程,结合先锋物种盐地碱蓬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群落及立地土壤等条件,从营造原生物种发芽条件入手,在不改变原有河流水系、地形地貌的前提下,通过微生境改造、种源补充、水分补给等恢复与构建技术,有效改善了植物生境,恢复盐地碱蓬3000公顷。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听介绍,黄河口区域被列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请介绍一下有关申报情况。

李成金答: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中国向世界遗产中心申报的一个系列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共分两期。第一期包含江苏的2处遗产地,已于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会上,中国政府同时宣布启动第二期申遗工作,包含上海、山东、天津、河北和辽宁的12处提名地,并计划于2022年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并接受审议,争取2023年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其中,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是我省唯一1处提名地。

黄河三角洲已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拥有中国最美湿地的称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中重要的中转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河口区域是地球演化史中沧海变桑田的重要阶段,具有陆地、海洋兼有的特殊湿地生态和景观系统,有重要的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其独特的“河海交汇”是世界海岸带中非常稀少的自然奇观。因此,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申遗,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地域区位优势,可填补目前世界自然遗产地中该类型的空白。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黄河口国家公园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2017年3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申遗提名地预备清单,2019年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划定申报范围。国家林草局确定申遗工作技术支撑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我们积极与技术支撑单位对接,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果,初步划定了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和缓冲区范围,规划总面积5.6万公顷,其中提名地面积4.23万公顷,缓冲区面积1.37万公顷。

二是扎实开展申遗各项工作。制定申遗工作实施方案,联合技术支撑团队,先后完成迁徙期、繁殖期、越冬期等重点时期鸟类调查工作,完成月度鸟类观测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为申遗文本编制奠定了基础。并按照黄渤海申遗图片讨论视频会议要求,补充完善了保护区巡护监测、鸟类救护、科普宣传、湿地恢复、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等方面的图片资料。

三是积极编报申遗文本。收集相关基础材料,按照统一的内容和格式要求,组织编报申遗文本相关内容,报技术支撑单位汇总形成申遗总文本,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按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计划年底前报国家林草局。积极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基础素材,并组织对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由于新冠疫情,世界遗产中心专家现场检查、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等工作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我省将继续按照国家林草局的部署,与周边4省市11个提名地协调联动,积极做好申报材料完善上报工作,迎接并配合做好世界遗产中心专家现场检查,争取早日成功申遗。

济南时报记者:

据了解,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物种,近年来对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危害,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在互花米草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俊峰答:互花米草自1990年引进到黄河三角洲附近潮间带,2010年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爆发式蔓延,截至现在已达7479公顷。互花米草强大的繁殖能力逐渐使得当地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了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危害。

互花米草治理缺乏成熟的治理模式,治理难度非常大。自2016年开始,我们分三个阶段开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

第一阶段是技术攻关。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勘测调查,通过野外治理实验和室内模拟分析,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形成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除草剂三种治理技术。

第二阶段是实验施工。2020年,我们组织实施了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通过分步实施“调查分析、实验治理、监测评估、维护巩固”4个阶段的工作,从阻断植株根部、叶片间输送氧气和营养过程入手,改进割草船,引进水力充填膜袋,采用围坝水淹加旋耕、多遍连续旋耕形成泥水隔气层、人工挖除等多种方式,对垦东121以南至96黄河故道以北约3800亩互花米草进行全面治理,彻底清除该区域内互花米草,阻断其往外扩张的趋势。根据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2020年度监测评估报告》,实验项目主体工程完成后,地上互花米草的清除效率为99.86%。

第三阶段是大面积治理。根据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部署,结合省、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方案,投资约1亿元先后实施了互花米草治理实验项目、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4个项目,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达到了初步治理效果,提高了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群数量、底栖生物明显增加,加强了陆地与海洋的联通性。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10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