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子(枇杷叶子和什么一起煮治咳嗽)
今年的枇杷是多得了,又甜,可惜独吃心里一点也不甜,上海是不要想寄过去了,儿子在上海已经错过了一个春天,又要错过枇杷的美味,这种滋味不是一两颗美味的枇杷可以填补的,上午与上海的阿姨聊天,也说只盼错过枇杷不要错过杨梅了吧,唉,这个一天天的盼,真是太长了。
枇杷要算苏州东西山的枇杷最有名的,由于枇杷上市期短,所以尝一尝这种南方佳果,确实是一种很有时令感和趣味的体验。
枇杷叶子(枇杷叶子和什么一起煮治咳嗽)
枇杷和琵琶,两个词用普通话读完全同音,字形上也有相似之处,都用“比”、“巴”作声符,但是苏州闲话读却是不同音的,我来读“枇杷”(bibo)而“琵琶”(pipa)
那么它们是不是有同源关系?先有枇杷还是先有琵琶?本草学界的传统观点是:琵琶一名出现在先;枇杷一名出现在后,是因为叶子的形状像琵琶而得名。把今天的乐器琵琶和枇杷的叶子放在一起,确实可以看出二者的形状有相似之处。
还有两则江南地区的古代笑话,先是明末乡下人送县令枇杷的时候写错了字,写成了“琵琶“引出文人的两句打油诗:“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与明代画家沈周也有一则关于枇杷的笑话,有人送给他一盒礼物,盒子外面写着“琵琶”,沈周打开一看,却是枇杷,沈周幽默地说“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从以上的资料都会让人认为肯定是先有琵琶再有枇杷,再讲枇杷的叶子确实蛮像琵琶的。
其实不然,在传世典籍中,“枇杷”要比“琵琶”更早出现,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一句,是作为植物名称的枇杷的最早记载。东汉有乐器琵琶的最早记载,然而并不是“琵琶”两字,却恰恰是木字旁的“枇杷”两字,由此可见,植物名枇杷决不是由乐器名琵琶而来,乐器琵琶一开始反而是借用了“枇杷”一名,后来才专门为它造了“琵琶”两字。
所以,还是说先有枇杷后有琵琶。
在苏州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谚语:“枇杷叶的面孔,翻转来就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翻脸就翻脸,翻脸比翻书还快。最近我家侄子新添了一个小宝宝,前一秒引引他笑得“咯咯”后一秒“哇哇”大哭,真的是“枇杷叶的面孔,翻转来就毛”
以前我单位有个区总也是的,与我们聚会开始一起喝酒客气地劝大家“吃啊吃啊”我们可能一个不当心讲错一句话,马上拿出枇杷叶面孔“册那,册那”骂起人来,我们几个苏州人暗地里要讲“这个人素质太差了,枇杷叶面孔也算了,还一直讲粗话”
我小时候还听我外婆拿天气讲成“枇杷叶面孔”热天来阵雨,外婆就讲“这个天啊,枇杷叶面孔,说变就变得”
那么,枇杷叶怎么会与面孔联系起来呢?这个出处应该就是从东山的枇杷流传出来的,枇杷叶子的边缘有锯齿,有点刺人,叶子正面较平,手感平滑;背面则有茸毛,手感毛糙。
苏州的人,应该都看见过枇杷树,甚至采过枇杷,对枇杷叶的特点:一面光,一面毛,所以形容人的面孔,一会儿和颜悦色,一会儿翻脸不认人,还有呢,形容人讲话带刺,像枇杷叶子边缘的刺,一起白相的人当中可能总会有个别讲话喜欢带刺的人,那么身边的好朋友就会提醒他“好好叫讲闲话,不要像枇杷叶”
说了枇杷叶,顺便还要提一提,治疗咳嗽用的枇杷膏,其实都是用枇杷叶制成的。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趁枇杷季,有条件的来苏州吃枇杷吧?只是本来那么多销往上海的枇杷,今年上海人是无缘了,只好等杨梅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