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小暑习俗(小暑的讲究)

这几天的天气明显要比之前要更加的闷热,尤其是在中午的时候,就算是什么也不干,也能感觉到身上大汗淋漓,原来是小暑节气就要到了。那小暑节气中的“暑”是什么意思呢?小暑到了就入伏了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节气百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就可以理解为小热的意思,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以后的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小暑习俗(小暑的讲究)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昨天还不算太热,今日的风就有点儿烫。

二候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逃离了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

二、小暑与三伏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民间有句谚语:“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说夏至节气(6月21日)以后第三个庚日(十天为一庚)就是头伏了,而从立秋后(9月23日)第一个庚日则进入是末伏。所以2019年入伏是在7月12日,而小暑是在7月7日,也就是说,小暑节气期间就正是进入三伏天的头伏。

小暑一到,暑气盛,天气炎热,大家会感觉出汗多,疲惫无力,人体消耗大。民间在这个时节素有吃三宝——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

六、小暑习俗

1、天贶节

据史书记载,小暑前后正好是六月初六日“天贶[kuàng]节”,“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chǎo]”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2、祭祀五谷大神

据说,有些地方有祭祀五谷大神的习惯,用意与祭天、祭地相同。这体现了先民良好的感恩传统:丰收固然有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也是靠着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以及祖先的保佑,才得以实现。

3、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4、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sì]日。这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5、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07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