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与陇头人的上一句(寄与陇头人的意思)
本篇给大家赏析南朝民歌代表作:《西洲曲》。民歌的篇幅一般都不长,以简短精炼为主。上一篇中举出的例子都是五言四句,这首《西洲曲》则是五言三十二句,是现存最长的南朝民歌。
寄与陇头人的上一句(寄与陇头人的意思)
这首诗可以说包涵了所有南朝民歌的特点,读懂这首诗基本上就能看明白南朝民歌。下面开始赏析: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先说一说诗名:《西洲曲》。洲是河流中泥沙堆积成的陆地,引申为水边陆地。《西洲曲》就是“西方水边陆地的歌曲”。
以地域命名歌名,是民歌常用的取名方式。南朝民歌分为两大类:吴歌(吴地之歌)、西曲(西部之曲)。
民歌的歌名有一个特点,它们一般情况下不专指一首诗歌,而是一组或者一类诗歌。
常有诗人受民歌影响而仿写民歌,比如温庭筠便模仿此诗写过一首《西洲曲》。虽然也名为《西洲曲》,但已经不是民歌而是文人诗了。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头发乌黑闪亮。江北:女子情郎所居之地。
女子思念梅花要去西洲,打算折几支梅花寄到江北;她穿着单薄的衣衫像杏子一般红艳,两鬓头发像乌鸦羽毛一样乌黑闪亮。
南朝北魏诗人陆凯写过一首《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寄与陇头人。
看来当时的人有寄送梅花的习惯,《西洲曲》里是女子赠梅花给情人,陆凯则是赠梅花给朋友。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一种树,据说乌鸦喜欢在这种树上做巢,“臼”有鸟巢之意,因此称作“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西洲在哪里?划上几桨过了桥就是;傍晚伯劳鸟飞起,晚风吹过乌桕树沙沙作响。
关于伯劳鸟,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周宣王的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谗言,误杀了他与亡妻之子伯奇,事后十分后悔,哀痛不已。
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凉哀凄。
尹吉甫心中一动,向那只鸟说:“伯奇劳乎,如果你是我儿子伯奇就飞来停在我的马车上”。说完,这只鸟果然落到了他的马车上。
尹吉甫就载着这只鸟回家,到家以后,鸟停在井上对屋哀鸣,尹吉甫拿起弓箭射杀继室,以此慰藉冤死的伯奇。
故事充满神话色彩,但伯劳鸟之名却由“伯奇劳乎”而得。由于伯奇是含冤而死,所以伯劳鸟的叫声让人觉得很悲伤。
这位女子在傍晚时候听到了伯劳鸟的叫声,勾起了她悲哀伤痛的情绪。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钿(diàn):把宝石金银镶嵌在器物上做装饰,或指镶嵌着花纹的首饰。
乌桕树下就是女子的家门,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房门没看见情郎,于是出门去采红莲。
女子悲哀伤痛来源于:开门郎不至。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秋天里,女子在南塘采莲子,莲花盖过她的头;她低头摆弄莲子,莲子青青如水。
门前、乌桕树、桥头、南塘,无论在哪里,女子都在思念情郎。
初春折梅、仲夏采红莲、清秋摘莲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做什么,女子都在思念情郎。从春到秋、从家门到西洲,女子无时无处不在思念情郎。
此外,“莲子”谐音“怜子”,即女子怜爱情郎之意,这是南朝民歌常用的谐音手法。(关于谐音可以看看我另一篇文章:)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女子把莲子放进袖子里,莲子被衣袖映照地通红;想着情郎,情郎不到,女子抬起头看着天上的飞鸿。女子身穿红衣,“单衫杏子红”,所以莲子放进她的衣袖以后,被映照的通红。
“莲子青如水”表示女子对情郎的爱纯洁如水,“莲心彻底红”则表示女子的心赤诚如火。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尽日:整日。
飞鸿布满西洲,女子走上高高的青楼远眺。女子整日孤单地依靠着栏杆,却怎么也看不见情郎。
女子在楼上思念情郎并向远处眺望,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美学意境。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忆秦娥》(相传为李白所作)就使用了这个美学意境: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外还有温庭筠的《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栏杆弯弯曲曲,女子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帘子望去,天空是那样高,碧绿的海水空自摇荡。
这里的“海水”不是指大海,而是形容水面广大之意。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的是江水而不是海水。
天空高而空旷,海水辽远而空阔。天地如此之大,却独独不见情郎,女子心中的忧愁可想而知。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海水悠悠郎君入我梦,郎君啊,你为我愁,我也为你而愁;南风呵,如果你知道我的心意,请到西洲吹走我的梦,让我和情郎在梦中相会。
梦中与情人相会,在后世常有诗人采用这个美学意境。如: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岑参《春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
苏轼的深情让人泪目,岑参的春梦多情浪漫,金昌绪笔下的女子深情泼辣。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女子思念情郎的故事,这是南朝民歌涉及最多的主题。
《西洲曲》情节非常完整,既有时间的跨越又有空间的转换,既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
《西洲曲》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类修辞手法,隐喻、谐音、顶针等等。
南朝民歌赏析完毕,下一篇赏析北朝民歌。
未完待续。
喜欢此文者请转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