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词怎么写(爱心推荐词怎么写)
编者按:朱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就像陈惠方老师在朱老《青春寄语》书的推荐中写到的一样:“这是一本很认真的人写的,很认真的书;是一本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写的,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书;......”我每次都把朱老的简介附后,在向朋友推荐时说,你没时间读全文一定读一下最后的简介,那简介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读朱老师的文字会对你有益的。
报春花开启新程
笔耕不辍绘人生
文章推荐词怎么写(爱心推荐词怎么写)
——从散文集《青春寄语》的诞生说起
作者朱炳初
近日,翻阅我的第一本14万字的散文集《青春寄语》,眼前闪出由著名军旅作家、诗人、歌词作家石祥作的序言,由老战友、中国作协会员陈惠方撰写的新书推荐文章《并非迟开的报春花》(附后),再次令我怦然心动,引发对24年前诞生《青春寄语》的回忆:那是刚退休不久,内心深处根本不觉得自己老了,而是个老青年而已,所以愿与年轻人交往,心心相印地面对现实的思考,心中迸发诸多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随思遐想,探讨人生,希冀青少年们加强思想修养,拥抱希望,奔向大有作为的新征程。祖国的希望毕竟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但对于我们退休军人来说,亦有责任担当,把心中的寄语抒发出来,把美好的愿景加以展示,不负党的培养与寄托。
所以,我怀着一颗年轻的心,颇富激情地连篇累牍地以散文、随笔的手法撰写寄语,成了广东从化市《乡村语文报》“寄语”的专栏作者,刊登多篇文稿,历经两年多汇集成册,由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乡村语文报社分别出版,发往从化市中小学校和全军一些基层单位,作为青少年思想修养的参考读物。
此书,曾在2000年全国校园作家创作交流研讨会暨第二届“世纪杯”校园文学奖中荣获“中国校园图书奖”,其中一篇散文诗《校园钟声》荣获一等奖。
《青春寄语》50余篇文稿,几乎涵盖了当代青少年需要思考与直面的问题。当时,北京军区《战友报》曾专门登载了文章的标题,如:青春·绚丽的年华、理想·心灵的阳光、追求·人生的支点、奋斗·成就的源泉、奉献·闪光的足迹、爱国·崇高的情操、道德·灵魂的力量、读书·成才的鈅匙、探索·理想的翅膀、思考·知识的窗户、知识·力量的源泉、兴趣·最好的老师、批评·进步的阶梯、自立·不屈的风骨、自励·奋进的号角、自咎·人格的完善、认真·成功的基础、慎独·人品的完美、勤劳·幸福的根基、俭朴·炼志的熔炉、谦虚·永恒的美德、友谊·珍贵的财富、谅解·友谊的桥梁、创造·宝贵的素质、激情·热爱的奔涌、逆境·进击的疆场、挫折·创业的前奏、失败·经验的积累、毅力·拼搏的法宝、坚持·胜利的曙光、信心·前进的风帆、平凡·伟大的基石、求实·优良的品德、争先·激进的动力、荣誉·催征的战鼓、榜样·召唤的旗帜、理解·灵慧的象征、幸福·心中的圣境、礼仪·文明的标志、幻想·美好的愿望、爱情·圣洁的情感、格言·心志的火石等等,假如在这些方面有了自己的畅想与观念,能在思想上践行变为自己的理念与能量,那么,我以为将有力地拉开时代之弓,发出强力之箭,击中心中梦想的目标而成才成器,担当人民赋予的重托,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创造不凡业绩,建功立业!
1998年12月5日北京军区《战友报》曾以《闪光的青春寄语》为题以序言的评语,推介我的文集,指出: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朱炳初撰写的《青春寄语》一书,以青少年及部队战士为主要阅读对象。书中汇集的50余篇关于青少年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理想、追求、奉献、奋斗、道德、爱国、成才、幸福等青少年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寄语”没有空洞的议论,紧密联系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生硬的说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性;没有陈词低调,如春风扑面,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警言哲语,诗情画意,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是一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广大青少年、部队战士进行思想修养教育的生动教材。随着文集的推荐,五千册书在近两个月内销售一空,成为众多青少年、部队基层干部战士不可多得的思想修养读物。
《青春寄语》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激越了我的文学创作热情,在文学之路上热忱投入,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军旅作家陈惠方感言:“并非迟开的报春花”一语中的。是的,这支报春花,并非迟开!因为在我的青年时代,就已喜欢上了文学,已绽放过“报春花”:上世纪60年代初,曾为福州军区党委机关报《解放前线》的通讯员,因刊登过多篇优质稿,而获过奖。后因忙于军事业务,虽然仍从事文字工作,但都是经验总结、典型材料、各种报告,为他人做嫁衣,未有在文学上的自由发挥,直至退休后,“报春花”终于能以浪漫的色彩怒放盛开。
我国现代革命家、作家、历史学家郭沫若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随时都受着社会的影响,各种各样的问题触动着人们的思想,于是就发生灵感思维,用文学给予反映,塑造人物、描写事件,抒发情感,向社会提供规范。凡是生活中遇到使我感动的人与事,我就会迫不及待地留下随想、感悟与思考。生活是一座大宝库,有挖不尽、取不竭的写作题材与素材。
几年来,我连篇累牍地抒发情感,记下感慨,已经积累了567篇文稿,汇集了除《青春寄语》外,还有《夕阳漫笔》《回顾与思考》《晚霞拾零》三部达134万余字文集;下一步的愿景是在有生之年,再出一部52万余字的《晚霞拾零》续集(现手头已有19篇4万余字),以圆出版200万字的梦想。我不在乎作家头衔,只想动手动脑文化养老,笔耕不辍描绘人生轨迹,当生命结束时,能够欣慰地说:我的一生无怨无悔,没有虚度时光,而是以思维随想留下了可以影响后代及他人启迪人生的规范和创造性的影响,抒发的都是紧跟时代的正能量。同时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军人的使命担当以及家乡人的厚爱与希望。
我时常想,一个人活着,总要干点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做出奉献,体现人生价值,不管能量大小,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即使做一朵小花也要散发芬芳,惠及他人。我能做些什么呢?自感还有些文字功夫,有文学爱好,那就以文为乐吧!有兴趣爱好,追逐梦想,会让人老得慢些,焕发青春活力,于是就倾心著书立说,自费出版文集。
如今要想公开出版能为出版社赚钱的书,难上其难,尽管你写的都是正能量的文章,但不被出版社认可能畅销,是不会出的。自费是要付出不少代价的,但为了留下不该忘却的记忆,还是甘愿付出,精神的影响与收获,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物质在文化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我愿这支“报春花”生命旺盛,相伴终生,永开不败,熠熠生辉!
附:陈惠方《并非迟开的报春花》——推荐《青春寄语》1998年10月5日刊登于《广州青年报》:
时值酷暑,骄阳似火,蝉鸣声声,热浪阵阵。我身居京西一隅,端坐书房案前,捧读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青春寄语》,细品慢赏,渐入佳境,乃至热浪袭来,浑然不觉其热;蝉声扑耳,全然不觉其噪。全书50余篇文章计14万余字,一口气读完,亦不觉其枯燥。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郑重其事地向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推荐:这是一本很认真的人写的,很认真的书;是一本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写的,富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书;是一本“横刀立马走天下,戎马倥偬一辈子”的老军人专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写的关于青少年思想修养的,有启迪、教育意义的书!
这本书的缘起,就是因为作者的一封家书。作者朱炳初,作为一个年过“四个十四岁”的刚从师职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军人,给一个年方十四岁的外甥女写的一封生日祝贺信,写得却是那样认真用心、情真意切,那样语重心长、感人肺腑。此信被其外甥女就读中学所在地从化市《乡村语文报》转发后,受到读者好评,开辟专栏予以讨论。该报称此信“是一篇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面向未来的好教材。”为什么一封普通家书,在一张地方小报上发表后,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呢?笔者认为,就是因为这封信触及了、强调了人人不可回避的,特别是正值豆蔻年华、人生花季的青少年不可回避的“志”的问题。正如信中所说:“青春,对人的一生何等的宝贵;立志,使青春闪光又是何等的重要。”“信念、志向,从无产阶级的观点来看,就是个理想问题。这也正是亿万青少年必须不断思考,认真解决的人生观问题,即: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正是由此信引发的,作者循此继进,一发不可收而精心撰写的50余篇关于青少年思想修养的文章,亦即结集成《青春寄语》一书的“主旋律”。作者在此书中着重阐述的青春、理想、追求、奉献、爱国、道德、读书、探索、思考、兴趣、时间、批评、自立、自励等40多个涉及青少年所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无一不是一唱三叹地弹奏这样的“主旋律”:“要让美好的青春焕发出灿烂的光华,就要从青少年起注意思想修养、品德造就、情操陶冶、意志磨炼”!
这决不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亦非隔山打炮,无的放矢,而是出诸于作者的深沉思考,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作者对于当今书摊上格调低下、武打和色情书籍泛滥成灾,不少青少年终日沉溺其中,而深感担忧;对于商业化时代,人们易为利益的驱动而淡化、淡忘、淡漠青少年思想教育,以致于一些青少年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影响下,在理想、幸福、追求、事业等问题上所产生的困惑、迷惘乃至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而深感焦虑;对于一些青少年身在福中不知福,往往游戏人生、浪费青春、虚度年华、荒废学业而扼腕叹息。因此他决心创作出紧密结合青少年的,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的,既有思想性、知识性,又有文学性、可读性的,富于感染力、吸引力的思想杂谈作品,让这些熔铸了他的全部心血、凝结了他的人生体验,汇聚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索,寄托了他对青少年的殷切期望。像春风化雨,滋润青少年读者的心田。为此,他力求写得既富于文采,词章优美,又要言不繁,深中肯綮,力避冷词僻句,诘屈聱牙,把那些难懂、难查的考据、典故,尽量变为明白晓畅的叙述,大大减少杂谈作品中常有的阅读障碍,因而增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真可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它既是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也是政工干部、部队战士的良师益友。因此,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书,相信读者会喜爱这部书。
朱炳初同志虽是位已逾花甲之年的老军人,但他在退休之后,仍然余热生辉,笔耕不辍,为青少年创作出大有《松树的风格》之韵味的《青春寄语》,是殊为难得的。“这些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警言哲语、诗情画意”(石祥语),富有青春气息的“青春寄语”,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合乎时宜的沁人甘霖;对于这位高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永葆青春朝气的老干部、老军人来说,并非迟开的报春花!
(作者简介:陈惠方,现为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军休所休干。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作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论坛高级顾问,出版多部具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前不久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革命英雄系列《张思德》传成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优秀读物)
(2022年8月5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重庆炮兵学校,1956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入伍后历任炮校学员,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364团炮兵排长、测地排长、团政治处秘书、青年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干事、组织科副科长、科(处)长,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1992年9月退休。
在读初中时就喜欢文学,炮校毕业后分配到时为福建前线的炮兵第364团,时常写些通讯报道,被福州军区《解放前线》报社聘请为通讯员,因报道成绩出色,受到表彰;曾兼任团战士业余演出队队长,创作、导演、表演文艺节目,演出队参加师文艺汇演多次获头奖;调北京军区多年从事机关文书写作,退休后不甘寂寞,喜欢文学创作,曾任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会员。1998年由从化市《乡村语文报》社、解放军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4万余字散文集《青春寄语》。
2012年初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移交到朝阳区军休十五所后,任过党支部书记、总支宣传委员,热心宣传报道工作,曾在报刊、【我的卧虎湾】【百度】《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江山文学】【新华网客户端】【丰融春秋】等微信平台登文500余篇,连年获得军休办表彰。2017年6月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35万余字文集《夕阳漫笔》,2019年3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45万余字回忆录《回顾与思考》,2022年5月由时代出版社出版54万余字文集《晚霞拾零》,总计出版148万余字文稿。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文化养老,发挥余热,不断提升精气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7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