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春节有什么习俗(春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春节有什么习俗(春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一、除夕

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二、春节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春节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欢乐祥和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节日习俗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三、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传统习俗包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1、放灯,是一种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而且元宵节还是古代小姐跟情人约会的节日,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放灯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放灯,是一种中国传统风俗,指人们在河道内放纸灯,祈福避祸,放灯通常是在正月十五。

四、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禁烟火、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

五、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活动。

清明在国外各种声势浩大的节庆中,略显低调,城市中的清明早已失去了“节日”的味道。

很多人不过是因为每年一天的小休而记住了清明。但对很多人而言,清明却是家乡的印记、童年的回忆。

1、返乡扫墓

故乡比较偏远,是落伍的村庄。但在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彼此相互影响的今天,落伍也意味着守旧,城市中早已简化或者遗忘的习俗,故乡都还有。清明节的习俗也被保留在了这里。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头戏。很多人扫墓的流程不过上香—磕头—烧纸三部曲,但我们的扫墓流程却有:除草—填土—扫墓—描色—挂纸—上祭—点香—敬福—跪叩—烧钱—奠酒—跪叩—跪叩,细数下来,有13步之多。

中国人自古忌讳死亡,从来没有好好谈论过它。所以每次遇见死亡时,我们总是那么笨拙、那么惊慌失措、那么避之不及。

我们都不希望宝宝经历跟我们一样的惶恐慌乱,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所以借着清明节我买了些绘本、带着他做好清明节的这些流程,让他了解死亡,敬畏死亡,但不害怕死亡。

清明扫墓还有不少忌讳:着装要素雅、坟前不拍照、例假不扫墓,这些习俗我会在未来的清明节中,一点点教会宝宝,让它们传承下去。

2、踏青游玩

由于扫墓这一习俗,不少人觉得清明节有种莫名的沉重感。但别忘了,清明是一个吐故纳新的时节,扫墓结束后,愉快地踏青就开始了。家人们可以趁这个时间,带上宝宝去深度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天气好的话,咱们可以放风筝、搭帐篷、烧烤,但烧烤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并且是在条件允许的时候。

3、甜糯青团

青团,一种青色糯米皮,包裹甜甜豆沙,一口下去,满嘴清甜。清明前的艾草十分鲜嫩的,颜色青翠欲滴,是糯米上色的天然材料。

艾草洗干净后,焯水5分钟,去掉艾草本身的涩味,只保留沁人的清香,然后将艾草打成碧绿的泥汁。

之后泥汁与糯米粉混合,加适量温开水搅拌,用手反复揉搓,直到成一块绿色面团。青团馅料是以红豆沙为主,用红糖来调整甜度,也可以炸酥的花生米碾碎混合红豆沙一起搅拌。

青色面团包裹馅料,直到材料用尽,最后一一放上锅蒸熟放凉,就是青团了。

青团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在家大家可以和宝宝一起做做青团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融合伤感与愉悦并存的节日,我们不止是纪念故去的人,更要做好文化的传承。

六、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包粽子、挂艾草与菖蒲、扒龙船、九狮拜象、游旱龙、端午浴等。

端午节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俗节日,距今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是专门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皇上听信了奸臣所言,把屈原投到了汨罗江里。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会划着龙舟往江里扔粽子,意在:让江里的鱼虾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

在北方,端午节还有绑花绳、戴香包的习俗呢!瞧!妈妈把几根彩线捻在一起,就出现了彩虹的颜色,然后,把这些绳轻轻地、松松地绑在我的脖子上、手腕上和脚腕上,这些喜庆的绳立刻给我增添了几分神气和英俊,就像三头六臂的小哪咤。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个插艾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唐朝末期,黄巢带领着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南征北战,一路上杀富济贫,可是,由于当时通讯条件落后,,农民根本无法和黄巢、起义军取得联系,最后,黄巢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起义那天,让农民家家户户以艾为信号,插在门上。后来慢慢地,插艾就有了“驱魔辟邪”的说法。

其实,经过千百年的演变,这些风俗虽然流传了下来,但与它本来的意思已有了出入:粽子变成了人间的一道美食;赛龙舟变成了娱乐活动,它既锻炼了人的身体,陶冶人的情操,又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你看!高高插在家家户户的门没处的艾,不正告诉我们,家家友爱、处处有爱。让我们一下子想到:爱国、爱家、爱护、爱心、关爱、友爱、喜爱、钟爱等等这些美好的词语。

七、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等,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中秋节在我国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同时也是东南亚和东亚各国当地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季的传统习俗主要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等。

八、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赏秋、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

重阳节”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东汉时河南有个方士叫桓景于该日登山避灾,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节日,主要的习俗包括祭祀先祖、喝腊八粥等。

与单纯的消费不同,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乃至学习不同国家的宗教,文化,思想,在满足人对于节日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心灵。然而由于这样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商家有意拒绝选择和宣传此类过节方式。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有放弃理性,追随欲望才能做出进一步的消费行为,可想而知,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商家绝不能赞许理性地度过节日的方式。如果人人都像亚里士多德而言做一个了解“度”,做一个节制的人,那么商家就无法追求利益最大化。

或许有一天,在人们意识到消费带来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体会到不必要的欲望被满足的空虚后,人们会重新回归到追寻独特的节日文化的道路上,以追求更多精神上的满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694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