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红楼梦赏析800字(红楼梦赏析加摘抄)

原文: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红楼梦赏析800字(红楼梦赏析加摘抄)

注释:1、夤(yín)缘:攀附,攀援。此处指攀附权要或借助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赏析:此回回目文字各版本间不太统一。己卯本与庚辰本相同,梦稿本除将“夤缘”的“夤”字写作“寅”,其他均与庚辰本、己卯本相同。请注意,此处又明确说贾府是在都城中;甲戌本则为“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在此甲戌本有侧批说:“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所谓“二字”,是指“收养”二字;列藏本、戚序本、蒙府本、甲辰本均为“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舒序本则为“托内兄如海酬闺师接外孙贾母怜孤女”。

此回与第二回一样,回目和内容极不匹配。关于“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内容,只有寥寥数段,而且还都是过渡性文字。此回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原文:

注释:1、起复:中国古代官吏被撤职、降级或因其他原因停职后,又被重新起用并官复原职。

2、邸报:朝廷所办的内部官报,相当于现在的内参之类。

赏析:这是一段过渡性文字,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林黛玉随贾雨村进京作铺垫,所以用十分简略的叙述性语言简要一叙。但是,就在这么一段简略的叙述中,却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内容:其一,与贾雨村“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张如圭,一听到“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证明他也是一个很善于搞关系走门路的贪官污吏。在此甲戌本有一条侧批阐释张如圭的名字说:“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在此戚序本也有这样一条批语,只是“正言”写作“正旨”;其二,冷子兴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一有事情首先就想到托人情走门路找关系,说明他也是一个不法商人。这也为后文他闹出官司一事预先作了铺垫;其三,贾雨村听到“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也“自是欢喜”,并欣然接受了冷子兴的建议。说明这位当日尚有良心的读书人,现在已经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一个靠搞关系走门路的专制政治时代,官场上必多贪官污吏,商场上必多奸商滑贾,百姓中亦必多泼妇刁民。

原文:

注释:1、贱荆:中国古代对别人称呼自己妻子时的一种自谦的说法。

2、家岳母:中国古代对别人称呼自己的亲人时,在称呼前面加一“家”字,表示自谦。如说自己的父亲则说“家父”、“家严”等。

3、男女:此处代指男女仆人。

4、干渎:“渎”也写作“黩”,冒犯之意。此处乃添麻烦的意思。

5、出月:出了这个月,即下月。

赏析:这还是一段过渡性文字,目的仍然是为贾雨村带林黛玉进京作铺垫。林如海初次正式出场,亦无细致描写,只是通过他与贾雨村的对话,点出贾母已经派人前来迎接林黛玉之事,再次为林黛玉的抛父进京提供一种合理性。在此蒙府本有两条批语说:“要说正文,故以此作引。且黛玉路中实无可托之人,文笔逼切得宜。”“借贾雨村细密心思之语,容容易易转入正文,亦是宦途人之口头心头。最妙。”

林如海对贾雨村所说的几句话,不仅表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而且考虑事情也十分周到。其心思之缜密,也可见出日后林黛玉的情形。诚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

贾雨村的虚伪与城府,在此已经暴露无遗。他明明已经通过冷子兴之口知道了贾赦、贾政的有关情况,在此却还要故意问林如海“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他明明已经采纳了冷子兴的建议,决定“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以便“起复”,在此却口是心非地谎说“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在听了林如海的安排后,却也“心中十分得意”。在此甲戌本有两条简短的批语特意点出:“奸险小人欺人语。”“全是假,全是诈。”

前面已经通过冷子兴之口对贾赦、贾政作了介绍,此处却又通过林如海之口再介绍一遍,似有重复之嫌。但林如海只对贾雨村说了贾赦的名和字,其他并无一字褒贬。而对贾政,却说了一大堆好话。这说明在林如海的心目中,对贾赦和贾政的为人也心知肚明。按照所谓“不写之写”的说法,其实对贾赦已经暗含贬责之意。在此甲戌本有侧批说:“写如海实系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原文:

赏析:这仍然是为使贾雨村和林黛玉能够进入贾府的过渡性文字。林黛玉初次正式出场,却连极为简略的描写都没有,甚至也没有让她说一句话。但我们透过这段简略的叙述性语言亦可看出,林黛玉年纪虽小,却甚有孝心,她之所以不肯前往贾府,乃是因为不忍心抛下父亲。而她后来同意到都城去,一是因为“他外祖母致意务在必去”;二是因为听了林如海的劝导后,以便减除父亲的“顾盼之忧”。在此蒙府本有批语说:“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保爱黛玉如己。”

对于林如海所说“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几句话,甲戌本有侧批说:“可怜!一句一滴泪、一句一滴血之文。”点出了林黛玉命运之悲惨。

按照当时的礼教,林黛玉与荣国府的几个老妇人同坐一条船,而贾雨村与另外两个小童则必须另坐一船。连过渡性文字的细节方面,作者都顾及到了。对此蒙府本有批语说:“细密如此,是大家风范。”

原文赏析:孙玉明

版本校对:卜喜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692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