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扶贫网系统登录入口)

编者按

今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应邀在全国政协办公厅首次参与实施的国家人力资源发展合作项目“非洲青年议员提高议政能力交流研讨班”上,以“中国的脱贫攻坚”为题作专题讲座,分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工作经验和富有启发性的“扶贫故事”,言简意赅,精准到位,引起学员们的高度兴趣。根据专题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的脱贫攻坚

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全国扶贫网系统登录入口)

刘永富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也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日出美如画。2月24日早上拍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雪后日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龙恩泽/摄)一、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人民一直热爱和平、希望富强、向往小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又是饱经苦难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积贫积弱,经常遭遇战争与灾荒,天灾人祸不断,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流浪乞讨。虽然当时的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赈灾救济措施,民间也有一些善行义举,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穷人来说,这些只是杯水车薪。据有关统计,1925年至1949年,中国每年约有300万至700万的穷人因为缺少食物、缺少衣物而饿死、冻死。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可以说,中国几千年以来始终没有解决绝对贫困这个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减贫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这段时期主要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生产力和建立救济制度来减贫。1950年至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952年至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开展“扫盲运动”,举办“合作医疗”,建立“五保”制度,从而构建起中国初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2012年。这段时期主要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和实施专项计划来减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翻两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扶贫体制机制日益完善。198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制定了国家扶贫标准,设立了扶贫专项资金,并且认定了贫困县。

——积极开展扶贫试点工作,推进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1982年,中国启动“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开发扶贫、片区扶贫、生态保护、易地搬迁。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试验区三大主题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制定和实施国家扶贫专项计划。1994年出台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年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2020年。这是中国的精准扶贫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2020年底,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首先要确定一个目标任务。中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具体有三个要点:一是当时标准下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二是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区域性的整体贫困。三是全中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扶贫标准。1986年,国家扶贫标准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是1.25亿;2001年提高到865元,对应人口9422万;2011年提高到2300元,对应人口是1.22亿。脱贫攻坚的标准有两点变化。一是扶贫标准由单一收入标准变成了综合性的标准,就是说除了收入之外还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对应贫困人口是9899万。二是“不留锅底”。以前每一次制定的扶贫标准下对应的贫困人口,到计划结束的时候都要剩下3%—4%。这次脱贫攻坚要求全部脱贫。这个任务很艰巨,当然也符合中国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三、中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用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是实施“五个一批”。“五个一批”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方法。不是说只是五种办法,而是说有多种办法,主要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促进就业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等。三是解决“四个问题”,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还有后来提出的如何稳。扶持谁?该扶的人不扶,不该扶的人扶了,这不公平。谁来扶?农村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出去了,留下的人不仅没办法,而且没有想法,穷怕了不敢想,穷惯了等靠要。那好,我们就派出驻村工作队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怎么扶?就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来扶。如何退?这就要有严格的退出标准和程序,不能谁说退就退了,谁想退就退了,谁不想退就不退,这不行。退了以后还要考虑怎么稳定下来不返贫。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村民在收获柑橘(2021年10月8日摄)(新华社发裴建丹/摄)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建档立卡。2014年,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识别标准程序。对贫困村的识别标准是“一高一低一没有”。“高”就是贫困发生率高,“低”就是贫困人口的收入低,“没有”就是没有集体经济。认定程序是“两公示一公告”,即村里公示、乡里公示、老百姓认可以后县里公告。对贫困户识别的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程序是“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这就是说在村、乡公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对,比对以后再由县里公告。

——分析致贫原因。经深入调研和分析论证,我们发现主要致贫原因包括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婚、因丧,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

——明确帮扶措施。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采取了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公益岗位、生态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小额信贷、生活条件改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综合保障扶贫等帮扶措施。

——建立信息系统。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后,录入信息系统,全国联网,每年动态调整一次。建档立卡发挥了什么作用?一是第一次实现了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精准瞄准扶贫对象。二是第一次实现了逐村逐户逐人分析致贫原因,精准“对症下药”。三是第一次实现了按村按户按人制定帮扶措施,注重脱贫实效。

(二)驻村帮扶。在县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选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到贫困村驻村帮扶。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干在村里,和贫困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每期干两到三年。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干部,每年保持100万人以上的驻村规模。驻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贫困识别,落实扶贫政策措施,发展集体经济,监督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智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这项工作艰苦,效果也很显著。村民王某甲,50多岁,嗜酒如命,一天三顿酒,成天不干事,2015年家里人均收入2783元。驻村工作队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资助他盖羊圈,帮助他贷款养羊。他酒喝得少了,认真养羊,他们家两年实现了脱贫。还有一位农民,三十多岁,体格健壮,有木工手艺,但爱赌博。手头今天有点钱,明天就输光,老婆气得离了家。驻村工作队说服他戒掉赌瘾,帮他在县城找到工作。2019年他当上了小老板,一年能挣十几万,离家的老婆也回来了。

(三)产业扶贫。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的长远措施。在中国有92%的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有超过2/3的贫困户得到了扶贫项目的带动。产业扶贫主要有五种措施。一是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潜力的培育,有基础的壮大。二是建立带贫机制,发展产业是手段,减贫脱贫是目的,财政支持的产业项目必须带动贫困户发展。三是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的企业和合作社给予优惠贷款和财政贴息。四是对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和免费技能培训,支持发展生产。五是开展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拓宽消费渠道,把产品变商品,把收成变收入,增收脱贫。

(四)扶贫小额信贷。为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2014年中国创新推出专门针对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政策要点是: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银行按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全额贴息,县建风险基金。说白了,这个钱就是让贫困户白用三年,一次不行还可以再贷第二次,只要你有诚信、有项目、人努力就行。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放贷7100多亿元,支持1500多万贫困户发展生产。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上升到50%,呆坏账比例不到1%。

(五)电商扶贫。把收成变成收入,把产品变成商品,确实需要一些条件。甘肃省陇南市曾是深度贫困地区,3个农民中就有1人是贫困人口。这里山清水秀、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2015年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后,该市累计开办网店1.4万家,销售农产品200多亿元。2020年,全市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077元增加到9303元。全市年轻人通过电商全部就业,农产品通过电商全部销售。电商的发展还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倒逼当地农民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转变,形成了以核桃、花椒、油橄榄、蜂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六)就业扶贫。一是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跨省、跨县和跨乡外出务工。一人打工,全家脱贫。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从2015年的12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万人。二是支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有的爱心企业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有的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让贫困人口进去打工。有的地方开发村内公益岗位,帮助贫困半劳力、弱劳力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增收。三是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000多万人,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免费职业培训。

(七)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防止年年扶年年贫、停止帮扶就返贫。主要采取了县城集中安置、行政村内分散安置、建设移民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以及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五种安置方式。脱贫攻坚期间共搬迁了贫困人口960多万人,同步搬迁非贫困人口500万人;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房266万套,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八)光伏扶贫。光伏扶贫是资产收益扶贫的一种形式。中国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发展很快。中国通过好政策把发展新能源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使太阳的温暖照在贫困人口身上。全国有10万个贫困村建有光伏扶贫村级电站,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主要用于设立公益岗位、实施小型公益项目、开展小微补助等。

四、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成就

脱贫攻坚任务之艰、规模之大、成效之巨、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创造了一项彪炳史册的伟业,树起了一座光耀千秋的丰碑。

(一)中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2012年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收入上看,2015年至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9.2%,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要生存,而且要发展。中国实施了教育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受教育的年限从2013年的人均6.9年提高到2020年的7.8年,并劝返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回校就读,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脱贫攻坚期间,2000多万贫困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790万户2568万贫困人口告别不安全住房。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近2900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在贫困妇女群体方面,1021万名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接受了技能培训,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4500多亿元,支持870万名妇女实现创业增收,约5000万贫困妇女实现脱贫。在贫困儿童群体方面,为4000多万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为1120万贫困地区6至24月龄婴幼儿提供辅食营养补充品。在贫困残疾人群体方面,向2400万残疾人提供了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700多万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在低保对象方面,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2013年的每人每年2434元提高到2020年的5962元,提高了2.45倍左右。农村低保对象从5388万人减少到3621万,减少近1/3。这既体现了制度优势,又体现了脱贫攻坚成效。

脱贫之后,很多人盛装庆祝,喜在心里,笑在脸上,发展的信心增强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了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理想。比如,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79%、75%,2017年两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两村村民家家有存款,1/4的家庭有了小轿车。比如,湖南湘西十八洞村,2013年贫困发生率达57%,2016年脱贫摘帽,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8369元,32名大龄男青年既脱了贫又脱了单。

(三)改善了贫困地区发展的条件。通过交通扶贫,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行政村全部通公路、通班车、通邮路。通过电力扶贫,所有农户通了生活用电,所有行政村和绝大多数的自然村通了生产用电。通过水利扶贫,所有农户都喝上了清洁水,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达83%,干旱缺水地区群众彻底结束了饮用苦咸水的历史。通过通信建设,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达到98%。通过教育扶贫,改造薄弱学校10.8万所,新改建校舍面积2.2亿平方米。通过健康扶贫,贫困地区每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是四川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阿布洛哈的意思就是“深山里的谷底”“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了修通这个村的路,中国动用直升飞机吊运施工设备进村修路,全长3.8公里的路,共投资了5000万元。

(四)贡献了中国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领导人亲自抓;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重点安排部署;立足国情确定扶贫标准,推进减贫进程;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

五、中国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

中国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中国共产党。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几十次扶贫的会议,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他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考察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许多老百姓说,我们祖祖辈辈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加强党对扶贫事业和扶贫工作的领导,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是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这个目标任务符合中国国情,做得到,而且标准也不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任务,中西部22个省及其市县,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不少、脱贫路上一个不掉队,坚决兑现庄严承诺。

三是有科学的基本方略。科学判断扶贫形势变化和贫困问题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提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水平,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2017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四是有开发式的扶贫方针。把扶贫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减贫的根本途径,通过发展经济提速减贫。坚持区域开发,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

五是有全社会的合力攻坚。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发达地区帮贫困地区,先富帮后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六是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包括年度减贫任务完成情况、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退出准确率、帮扶满意度、扶贫资金绩效等。考核方式包括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媒体暗访、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成效评价、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平时工作情况等。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倒逼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减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七是有奉献担当的扶贫队伍。脱贫攻坚是一场波澜壮阔、没有硝烟的战争。脱贫攻坚期间,832个县党政正职保持稳定。300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帮扶。扶贫干部长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会永远地缅怀他们、纪念他们。

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重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相继制定和出台,有关部门围绕着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这是中国乡村下一步工作的重心。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村民索南才让(左四)和家人在一起(2021年6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时候,也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一是设立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二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绝对贫困。三是设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增强其发展能力。四是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地帮扶。

七、中非减贫合作

中国的减贫事业离不开友好国家和国际减贫机构的长期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友好国家、联合国系统、世界银行等在减贫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实施减贫合作项目,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对国际社会和友好国家对于中国的帮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不会忘记。

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减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先后同160多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社会的合作,积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减贫支持。中国连续11届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连续举办11届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2014年中国政府和非洲联盟签署《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中国国际减贫中心举办了171期国际减贫培训项目。其中非洲学员2706名,超过一半。中国先后向非洲国家推介杂交水稻、生态治沙、菌草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开展了教育、健康项目,进行了减贫工程试点。

中非减贫合作前景广阔。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最年轻、最有发展潜力的大陆,中国和非洲各国是传统友好国家,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是好朋友,我们积极支持非洲发展与减贫。第二,中国和非洲有许多共同点,亦有互补性,中国脱贫攻坚的案例可供非洲朋友参考借鉴。第三,非洲青年政治家在中非合作交流,加快发展与减贫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这既是政治担当,也是历史责任。

来源:《中国政协》2022年第14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5110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