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迥之乱为何得不到支持(尉迟迥为什么失败)
杨坚建立隋朝,是继承了北周的国力疆域,而在他夺取帝位之前,曾经面对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也就是尉迟迥之乱,尉迟迥以其管辖的10个州发动征讨杨坚的行动,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河北、中原、荆襄之地、蜀地都支持尉迟迥,尉迟迥鼎盛时期手里拥兵20余万,可
杨坚建立隋朝,是继承了北周的国力疆域,而在他夺取帝位之前,曾经面对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也就是尉迟迥之乱,尉迟迥以其管辖的10个州发动征讨杨坚的行动,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
河北、中原、荆襄之地、蜀地都支持尉迟迥,尉迟迥鼎盛时期手里拥兵20余万,可以说这是北周反对杨坚实力的一次大联盟,同时尉迟迥北联突厥,南联南陈,声势浩大,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杨坚军事联盟,却仅仅持续了68天,就快速被杨坚平定,尉迟迥非但没能击败杨坚,反而是令其在这次事件中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杨坚也是在平定尉迟迥后次年就让北周静帝禅让帝位,建立隋朝了。
那么尉迟迥发动的军事行动,为何会这么快速的衰败呢?其实这次对抗,不仅是杨坚和尉迟迥之间的对峙,而是多少带着关陇集团和北周老臣们的对决意味。
我们首先来看看,尉迟迥为何要反对杨坚,可以说杨坚辅政之位来的的确不合法,北周宣帝可是没有任命杨坚为辅政大臣。
《隋书.高祖帝纪》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杨坚的长女是北周宣帝的皇后,所以他是外戚身份,在北周宣帝死后,并未留下辅政大臣,是郑译、刘昉两人矫诏让杨坚成为辅政大臣,总揽军政大权的。
所以说尉迟迥反对杨坚具备正当合理性,毕竟这可是《隋书》记载,虽说是唐朝时期所编纂,但是作者是魏征等人,相对来说,其编纂《隋书》是要依据隋朝官方史料的,这一点应该不会作假。
其实这段记载最重要的还是四个字,“众望所归”,对于西魏北周时期逐渐成型的以关中和陇山一带为根据地的关陇集团,谁当皇帝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代表他们的利益,杨坚显然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对于即便是矫诏成为辅政大臣的杨坚,关陇集团也并未表示反对。
《周书.宣帝纪》穷南山之简,未足书其过;尽东观之笔,不能记其罪。
当然杨坚能够得到关陇集团的认可,有一部分原因是一位周宣帝作妖弄的,和他的老爹不同,周宣帝贪图享乐,完全没有武帝的雄风了,不然在老爹打下的底子下,南灭陈朝,北驱突厥,也就没有隋唐什么事了,可是北周国运不行啊,加之周武帝也是太不果断了,把江山交给了一个昏君,结果可想而知,历史记载中对周宣帝的评价就是其罪过写都写不完,关陇集团自然对北周没什么太多的情感。
而且杨坚也是有意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者是处于试探关陇集团的底线在哪里,他辅政后,为了打压北周宗室的反击能力,是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等人召回长安的,这相当于是削弱了各地北周宗室反击杨坚的能力。关陇集团对于此事是没有过于反感杨坚行为的,这也就说他们认可了杨坚的地位。
这也是杨坚最终能够击败尉迟迥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于尉迟迥来说,杨坚是更合适的一个利益代言人,所以在尉迟迥起兵的时候,关中成为杨坚平叛的稳固后方基地。
反观尉迟迥,他起兵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杨坚在总揽大权后,必然想到尉迟迥这个潜在的对手,所以他原本是打算相对温和的处理尉迟迥,也就是召其回京,派人代替他的职位。
《周书.静帝纪》以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相州总管。
当时的相州总管就是尉迟迥,总管是隋唐时期高级的地方军事长官,尉迟迥也是一人掌控着太行山以东10各州的军队,加之他是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的外甥,堪称是杨坚最大的敌人。
尉迟迥自然是不愿束手就擒的,所以在确定杨坚要对自己下手后,他选择了起事和杨坚走上军事对峙的道路,可以说尉迟迥发动兵变,更多的还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北周,有一个细节就能说明问题。
《周书.尉迟迥传》于时赵王招已入朝,留少子在国,迥又奉以号令。
当时赵王宇文招被杨坚召回长安,但是他的儿子留在了封国,值得注意的是,尉迟迥是扶立了宇文招的儿子的,这就有问题了。
如果说尉迟迥是北周的大忠臣,只是不能接受杨坚篡夺北周政权的话,那么他起兵的口号完全可以是清君侧嘛,也就是诛杀杨坚,但是他扶立宇文招的儿子,这一举动是什么意思?这无疑于让北周走向了分裂之路啊。
再者当时周静帝可是合法继承帝位的,他不是杨坚扶立的,是周宣帝亲自册封的太子,又是周宣帝亲自把帝位传给周静帝的,那时的周宣帝还活着,可以说周静帝的帝位没有任何争议性。
那么尉迟迥又立新君是什么意思?要是他击败了杨坚,成功进入关中,局面该如何收场,还能杀周静帝吗?
个人认为,尉迟敬的行为更多的还是为了他自己,想要博一回,自己另立新君的行为,也就是为了拉拢其他势力进入自己的阵营,以达到孤立杨坚的目的。
所以相比之下,杨坚背后得到的支持是要大于尉迟迥的,尉迟迥也就是起事之初给人的感觉是声势很大,但是却难以持久。
《周书.尉迟迥传》迥弟子勤,时为青州总管,亦从迥。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皆从之。众数十万。荥州刺史邵公宇文冑、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迥。迥又北结高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人,许割江、淮之地。
《周书.司马消难传》隋文帝辅政,消难既闻蜀公迥不受代,遂欲与迥合势,亦举兵应之。
《周书.王谦传》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署官司。
尉迟迥建立的讨伐杨坚联盟只是看似强大,能够真心追随于他的,可能只有侄子尉迟勤,联合河北山东之地,号称数十万大军,洛阳一线的宇文冑,荆襄一带的司马消难,蜀地的王谦都选择响应尉迟迥,整个征讨杨坚联盟的兵力,说有数十万还是有些底气的。
同时尉迟迥联合突厥和南陈,不惜以割地代价联合陈朝,当然前提也是尉迟迥能够成功,才会割让江淮之地,突厥的话是很乐于看到中原王朝处于混战阶段的,尉迟迥可以说是联合了一切反对杨坚的势力集团。
但这也给看似强大的联盟实际上很脆弱,各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在尉迟迥和杨坚的对峙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司马消难起兵后,基本上就是向南陈求援了,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而王谦则是想割据蜀地自立,所以他并没有及时北上攻略关中,从另一个方向策应尉迟迥。
而作为尉迟迥的另外两大强援,突厥和南陈都无法驰援尉迟迥。
《周书.于翼传》突厥屡为寇掠,居民失业。翼素有威武,兼明斥候,自是不敢犯塞,百姓安之.....及尉迟迥据相州举兵,以书招翼。翼执其使,并书送之。
于翼是幽州刺史,北周时期辖区要比之前的幽州小很多,主要在今北京一带,他作为早期驻守边境,抵御突厥的人,自然对于尉迟迥联合突厥的行为表示极为反感。
所以他并未响应尉迟迥的反叛,毕竟要是真的让突厥从幽州之地南下了,能不能支援尉迟迥不知道,但是可以想到的是,突厥大军所过之处百姓是要遭殃了,于翼也是果断倒向了杨坚,成为阻隔尉迟迥和突厥联系的关键势力。
而南陈在前期北上进攻得手后,“西自江陵,东距寿阳,民多应之,攻陷城镇”,但是很快,南陈军被徐州总管源雄所击败,南陈所占据的地盘也大多被其夺回,可以说南梁南陈都没有抓住机会啊,这个时候,打不赢就什么都不要提了。
突厥被阻隔,南陈兵败,尉迟迥的两大外援都不存在了,各地响应他的势力也是各有所图,所以到最后还是尉迟迥及尉迟勤所能统领的部队和关中部队的正面相抗了。
对了,有一点忘说了,南方还有多支蛮族趁乱起兵。
《周书.静帝纪》豫州、荆州、襄州三总管内诸蛮,各率种落反,焚烧村驿,攻乱郡县。
这也算是变相这次尉迟迥了,但可以说对全局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本质上不是为了支持尉迟敬,反对杨坚,更多的是为了抢掠一番而已。
话说回来,相比于尉迟迥组织看似强大实则虚弱,各怀鬼胎的联盟,杨坚是有关中这块稳定根据地的,又有关陇集团的支持,所以整个平叛的过程是有惊无险。
杨坚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讨伐尉迟迥,任命老将梁睿为益州总管,征讨王谦,派王谊领兵讨伐司马消难,又任命韦世康保卫关中安全。
韦孝宽、梁睿、韦世康都是关陇集团,王谦起事后并未直取散关,攻略关中,主要还是坚守剑阁以自保,也就打了下利州,还被豆卢勣所当,王谦最后也是被梁睿击败,司马消难在得知王谊率军来征讨后,也是没怎么打就南逃,去投奔南陈了,可以说整个尉迟迥之乱过程中,尉迟迥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助力。
所以这次动乱的胜负还是要由韦孝宽和尉迟迥所部正面较量所决定。而在河北战场上,整个战场过程堪称戏剧化。
韦孝宽率部现实击败了尉迟惇,本来尉迟惇是想趁韦孝宽所部渡河时出战的,所以主动退却,但是没想到韦孝宽趁势出击,尉迟惇就战败了,可以说要么是尉迟惇的指挥能力不行,要么就是尉迟惇所部将士不想打仗,这就有点像淝水之战时的过程啊。
《周书.尉迟迥传》迥与子惇、佑等又悉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旧习军旅,虽老犹被甲临阵。其麾下千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失利而却。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颎与李询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迥走保北城,孝宽纵兵围之。李询、贺楼子干以其属先登。迥上楼,射杀数人,乃自杀。勤、惇等东走,并追获之。余众,月余皆斩之。
最后的决战在邺城展开,尉迟迥调集最后的主力,于城南列阵。
有意思的是,韦孝宽率部进攻,初期时处于劣势的,但是记载中出现了奇葩的一幕,也就是这边打着仗,这边有众多百姓围观,真是看热闹不怕事大啊,都不怕死吗?
难道是尉迟迥允许了百姓在战场上观战?自认定能击败韦孝宽所部,就像是起事时那样,尉迟迥就是召集了相州的百姓,说出了起兵的是由,得到了百姓的追随认可,所以这次,尉迟迥自负到,让百姓出城观看他是如何击败韦孝宽的,我也只能蛮强这么解释了。
不过韦孝宽等人也是利用这些看热闹的百姓,引起这批“观众”的混乱,进而引发了尉迟迥所部的混乱,尉迟迥就这么败了!声势浩大的反叛行动,最后一战却由一群看热闹的百姓决定了最后的胜负。而随着尉迟迥兵败自杀,这次动乱也就彻底被平定了。消灭了尉迟迥的势力,杨坚也就可以放心的于次年逼迫北周静帝禅位了。
总的来说,尉迟迥起事并不是为了北周,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声势浩大的联盟,实际却极为松散,各方势力都想要为自己获取利益,最终被得到关陇集团支持的杨坚一一击败,而尉迟迥想要获取的外援支持,突厥和南陈也是丝毫没有帮上他的忙,这也是尉迟迥之乱快速被平定的一个原因。在尉迟迥之乱前,杨坚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巩固自己的地位,削弱北周宗室的实力才能称帝,但是经过尉迟迥之乱后,所有反对杨坚的实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反而加速了杨坚称帝的步伐,这显然不是尉迟迥能够想到的。
参考资料《周书.宣帝纪》《周书.静帝纪》《隋书.高祖帝纪》《周书.尉迟迥传》《周书.王谦传》《周书.司马消难传》《周书.于翼传》《陈书.宣帝纪》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3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