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怎么灭亡的(孙权后代是怎样灭亡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曹操对于孙权的赞美之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智勇双全的能人,却也逃不过有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孙子。老人家都说“一辈猴子一辈猪”,前人聪明绝顶,后人可能就会步入草包蠢货等行列。东吴的政权就正好是这个情况——“富不过三代”。
公元182年,孙权生于吴郡富春。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和家族的支持下,成功当上了东吴的掌权人。可以说东吴的建立离不开孙权这个政治家,而孙皓就是孙权的孙子。按照大众所想,孙权的孙子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毕竟他爷爷可是当年三国鼎立时著名的军事家,但是事与愿违,孙皓这位作为东吴的君主,几乎断送了整个东吴。
公元264年,孙皓登上了帝位。他之所以一步步使东吴走向毁灭,还是因为他大力打压士族,刚愎自用,对自己总是充满了无比自信。豪言壮志也时常能从他口中说出,也正是因为这些性子,让他成为了一个滥杀无辜之人。不过论昏君这个称号,他还挂不上钩。他一上位就出台了许多优良政策,利民利国,称明君主也不为过。
看向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有些国家灭国之根本,也不仅仅是在于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当道,也有可能是奸臣所为,但是东吴,却是一个聪明过头精力过旺的君主给带去了毁灭。三国初时,北方曹魏有着强大兵力立足;江左东吴孙权掌事;蜀中刘备不甘示弱。三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天地,互不干扰且默契地形成了三国分割的乱世局面。
三个国家面临着一个一模一样的大问题,那就是怎样解决掉前朝留下来的士族制度的继承者们。士族这个制度从汉朝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存在,甚至在三国时期可以与其形成分庭抗礼的存在。这样看来,士族的力量不可小估。而在这三个国家在处理与士族之间的关系中,孙吴是最为有趣的存在。
北方曹魏一直都看不习惯士族挡道,为了能够削弱士族力量,想出了许多法子来整顿朝政。比如在曹丕时,积极提拔士族以外的人士,甚至是庶人都有提拔的机会。但是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还是不得不向士族暂时妥协,给予了士族一些优先政策。蜀汉地区的士族喜欢拉帮结派,上级为了应对这种现象,开始禁止各士族间的大型关系活动,以防拉帮结派的现象再次出现。
而孙吴这边,则是一边打压,一边又去讨好拉拢这群士族。孙策这位君主在位之时,喜欢将政治联姻作为对士族的拉拢,常常会将自己的亲属与士族子弟结为姻亲,有时候甚至牺牲自己,把自己也当做砝码。到孙策弟弟上位时,孙权开始先拉拢这群士族,后期再进行一系列打压政策,让士族们猝不及防。
再后来掌权人孙亮上位,政治主张也跟着统治者的变化而变化,士族们为了安定,迫不得已选择了随波逐流。到了孙休时,他又恢复了孙策的做法,选择一昧拉拢士族,以便巩固政权。孙皓继位后,模仿爷爷孙权的做法,也是进行先拉拢,然后再打压。这种做法让外部人员觉得孙吴的政治肯定不会稳定,毕竟一直在打压的士族并不是病猫。
但是反观这些年对士族的打压,也仅仅只是皮毛,并未触及到根本,江东的士族依旧处于象牙塔顶端。不管是财力还是实力,都毫发未损,依旧是当年那占据核心领导的那波儿势力。在孙皓选择继位后,他决定先用恩威并施的伎俩,让东吴的政权依旧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种做法无疑让东吴的内部暂时得到了安定,而且也使孙皓完全掌握住了当朝政权,提拔了属于自己的大臣。公元264年,与孙皓同时继位的还有北方取代曹魏的司马家族。司马家族的司马炎出任掌权者,但由于上位不久,朝政不稳,在这种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孙皓决定出兵北方的晋国,也就是司马家族创立的国度。
虽然在多次骚扰晋国边境之后,并未取得什么成就,但是这种做法也让晋国的老百姓们惶恐不安,士兵们也提心吊胆。孙皓统领的孙吴开始被人高度赞扬,而晋国此时也处于内乱之中,就因为这两点,孙皓沉不住气了,开始决心放飞自我。也许是幼年的经历所致,成年后的孙皓对于用人这方面多有疑虑。
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孙皓往往不会选择聆听,反而会杀掉这个与他唱反调的人。这样子的君王让朝臣们都十分担心,害怕哪天就成了孙皓的刀下亡魂。此时的士族一直都是孙皓的眼中刺,对于他的统治权,孙皓都觉得是一个定时炸弹。而生性疑人的孙皓,铁定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过江东的士族们。
一个皇帝,如果足够懂得人心,也许士族也不会猖狂起来。但是由于孙皓滥杀无辜,导致了士族对其强烈的不满。不满之后,就是士族的反抗。孙皓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些跟他唱反调的人,于是就开始了恶性循环,孙吴也就此开始了内部矛盾。
而当时人心惶惶的晋国,在时间的推移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决定反攻东吴。最后被孙皓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吴国也就此走向了尽头,孙皓自降,晋国胜利。仔细按继位算,从孙权到孙皓,刚好只经历了三代而已。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