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孔融是怎么死的(孔融为什么杀了他的母亲)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孔融画像)

我们在小学课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字经》中也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世代中国父母都用此来教育子女,从小要懂得礼让和谦让。然而,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可能只是个传说。因为这个故事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包括《后汉书•孔融传》都没有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那时,已是孔融死后两百年之久了。试想想,谁能记清两百年前发生的事?

既然故事不一定为真,为什么历代都要大量传播呢?这其实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教导。这个故事真或假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灌输了这样一个理念:要从小学会压制自己的欲望,学习儒家的礼法,遵守长幼尊卑次序。也就是说,故事真假不重要,所传递的道理才重要。这是它长久被传播的意义所在。

(孔融让梨)

孔融13岁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痛不能自已,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孔融16岁时,中常侍侯览密令各州郡捉拿名士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而孔融为其开门。张俭看孔融年轻,不敢告诉自己的处境。孔融见张俭很是窘迫,便说:“哥哥虽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擅作主张将张俭留宿在家中。后来张俭被发觉在孔家,孔褒、孔融因此被逮捕入狱。但不知该定谁的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郡县无法决断,请示朝廷,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从以上四岁让梨、悲痛父亲离世、收留张俭后争着赴死等故事,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礼让孝义、注重伦理常情之人。可最后,孔融是怎么死的?孔融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而且株连全家。

为什么四岁让梨的孔融长大后却不孝?甚至传言他弑母呢?曹操也是礼贤下士之人,为什么非要杀孔融呢?

读历史的都知道,曹操其实是非常爱才之人,礼贤下士,兼容并包,而且也不是气量狭小之人,他的帐下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谋士。曹操并非斤斤计较之人,比如,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琳,写檄文痛骂曹操,曹操也没有杀害他。为什么同为曹操的谋士,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受到曹操尊重,得以善终,而孔融、祢衡、杨修却被曹操处死呢?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处处和曹操作对,处处唱反调,不但公开场合冷嘲热讽,而且背后捅刀子。都是十足的喷子,每天除了喷,也就是喷了。这种做法,任何一个正常人,再怎么宽宏大量的人,都难以忍受,更何况“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曹操。

(曹操雕塑)

孔融十岁时,因言辞机敏,获得河南尹李膺的青睐,成为他的座上宾。有人将孔融的趣事告诉太中大夫陈炜,陈炜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意思是小时候太过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出彩。不料孔融听后反唇相讥:“听您这么说,恐怕您小时候很聪明吧。”众人视为童言无忌,一笑了之。其实,陈炜的话一语成谶。孔融这种恃才傲物、眼中无人、狂妄自负、书生意气、爱抖机灵的性格,为他的悲剧人生从小埋下了伏笔。

年轻时自负狂傲,卖弄才学,意气用事,逞一时口舌之快倒也能理解,可成年后一生如此,那就是不成熟。

孔融所代表的,就是自视甚高却在现实中没什么建树的文人。他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只会极尽嘲讽。下面,就看看孔融是如何喷曹操的,以及他做的那些出格的事,说的出格的言论。

其一,讽刺曹氏父子抢甄姬

曹操攻打袁绍,当曹军攻破袁绍的邺城时,因见袁熙(袁绍儿子)的妻子甄宓姿貌绝伦,曹操、曹丕、曹植都想纳之,但曹丕手快,提前纳得甄氏,曹操只好把甄氏许配给曹丕。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意思是,孔融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妲己抢来送给周公当老婆了。曹操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不知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便问孔融。孔融说:“以今天的情况来看,想当然推断的。”不但暗含讥讽之意,而且以“想当然”的轻慢语气回复曹操。曹操无奈,选择了忍。

(《军师联盟》张芷溪扮演的甄宓)

其二,讥讽曹操禁酒令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又逢饥荒,曹操上表希望禁酒,颁布禁酒令,以此节约粮食,并指出酒能亡国。可是孔融写信反对禁酒。“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后汉书》)还讽刺说:女人也能亡国,为什么不禁女人?语含讥讽嘲笑曹操好色之意。有意见不好好表达,总是以侮辱嘲讽的话语伤人。曹操自然不开心,但还是选择了忍。

其三,讽刺曹操远征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再次讥笑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呀! “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后汉书》)以此来讽刺曹操欺负弱小。曹操还是选择了忍。

其四,总在曹操背后捣乱、泼冷水

孔融不但在公开场合对曹操冷嘲热讽,而且总在背后使坏,散布曹操必败言论。

只要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就在朝中大肆宣扬曹操必败言论。比如曹操征讨袁绍的时候,孔融就在朝中很悲伤地告诫大家,大家都快写信投降袁绍吧,曹操怎么打得过袁绍呢。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三国志》)

每次出征回来,曹操都能收到不少告发孔融的报告。曹操在外面拼死拼活地打仗,孔融却拿着俸禄说自己的坏话。曹操虽然心生恨意,但还是选择了忍。

当年曹操还是吴平侯的时候,封地在陈郡,距许都仅三百余里。孔融搬出《周礼》,说“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言下之意,曹操的封地离都城太近了,让曹操一家搬到偏远地方去。

其五,口无遮拦,自封圣人,发表耸人听闻的“父母无恩论”

孔融和祢衡是朋友,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祢衡是个什么人,祢衡把自己比作绝世无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子,太过狂傲,太过偏执,敢在朝堂光着身子敲鼓骂曹操,而且逮谁骂谁。孔融和这种人交往多了,身上这股气息也越发浓厚。

孔融和祢衡互相吹捧,祢衡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而孔融则回赞祢衡是“颜回复生”。这两人也实在是太抬举自己了,没见过这般自夸的。别人称赞他是孔圣人再生,换作别人,一定惶恐说怎么敢与孔圣人相比,而孔融呢?竟然心安理得地坦然接受这样的夸赞,看来他心里真是自以为他是孔圣人再世了。这也太自视甚高了吧!由此,孔融的个性暴露无遗,他太过自负、狂妄,根本没有正确估量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位置。

总之,孔融就如同他的朋友祢衡一样,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做事不怎么样,吐槽的功力满分,什么都和曹操对着干。

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之际,孔融又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仅不知收敛,还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

孔融不仅处处和曹操作对,背后给曹操使坏、泼冷水,还高调地结社集会。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终于激怒了曹操,触及了曹操耐心的底线。但曹操还是不忍心杀他,毕竟他是孔子后人。

然而,好死不死,孔融却大肆宣扬“父母无恩论”“亲子无亲论”等挑战大众伦理和社会底线的言论,这在以孝治国的汉代是无法容忍的。

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父亲之于子女,没什么亲情,父亲生孩子,实际是为了发泄情欲。而孩子之于母亲呢,如同瓶中之物,生出来后就脱离了,就没什么关系了,母亲就是个孩子的容器而已,没什么恩情。

孔融的这番言论,完全超出了社会的底线,挑战了伦理的底线,即便放在如今开放的现代社会,也可称大逆不道,完全不能容忍,更何况当时以孝义治天下的汉代?

曹操这次没有再容忍孔融,于是以不孝的罪名,下令处死孔融。

对于曹操杀孔融,《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后汉书》)

《世说新语·言语》也记载: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曹操不但杀了孔融,也杀了孔融的妻子和儿子,一家满门被诛。孔融逞口舌之快,最终不但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他死是咎由自取,可家人却无辜被牵连。从小以礼让、孝义出名的孔融,最终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杀,也是讽刺。

曹操在孔融罪状里说:“虽肆市朝,犹恨其晚。”看来曹操早就想除掉孔融了,只是一忍再忍。

那身为孔子的后人,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的孔融,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他称得上自诩的圣人再世吗?从他一生所做的事,所说的话,看以看出,他有些志大才疏、沽名钓誉、虚伪残忍。除了冷嘲热讽曹操外,其做的事也令人心寒。

其一,无治世才干,草菅人命

孔融在北海任职期内,讨伐黄巾军,反被黄巾军围困。因北海独力难支,谋士左承祖劝诫孔融去投靠袁绍或曹操,解救北海之困。可孔融非但不听谏言,反而杀了左承祖。

一日,孔融看见一人在父亲坟上哭丧,脸上却没有悲伤之色,认为他不孝,于是把他杀了。以孝之名,草菅人命。

号称仁孝,杀起人来,倒是毫不手软。孔融确有匡扶汉室、平定乱世的理想,但没有战略能力,没有治理乱世的才干,空有一腔书生的热情,可偏又自持才学了得,狂傲自负,因而没什么实质性的建树。

其二,沽名钓誉,不顾家人死活

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袁谭带着大军前来攻打,破城而入,城内已经进行巷战了。可孔融在干什么呢?“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后汉书》)作为一城的长官,他没有部署有效的防御或撤退,不指挥将士作战,而是故作镇定、装模作样地读书。如果有退敌之策在胸,这么做倒也潇洒,可城已被攻破,还装什么呢?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保持住一个名士应有的风范。可既然这么在乎书生的名声,那就殉节吧,可是他却趁着夜色,在亲随的护卫下,自己悄悄逃跑了,没有带走妻子孩子。置老婆孩子于不顾,自己逃命逃得挺快。最后竟然让家人落入敌军之手。他丢掉妻儿逃出北海,已经丧失了名士的气节和风度。既不能保家卫城,又贪生怕死,哪来的“谈笑自若”的底气?这不是沽名钓誉吗?

其三,不顾现实,心肠狠硬

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关东,被袁术羞辱而死。马日磾的尸体运回来,朝廷想厚葬,孔融却制止,还引经据典,数落马日磾的不是,认为他不配厚葬。马日磾不愿依附袁术,不辱书生的气节,人已经死了,给个体面的礼葬,完全不过分。可孔融却以道德者自居,跟已死之人都较劲,可见他的标榜的仁义是假的,不会根据现实变通,其心肠也是狠硬。

因孔融发表的“父母无恩论”“亲子无亲论”,以及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他,民间传言孔融“弑母”,这是假的,孔融弃妻儿性命于不顾是真的,“弑母”一事没有做过。

孔融之死,一则拜其性格所赐,二则因和曹操政见不同。孔融的死,除了性格因素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儒家理想和法家思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曹操是外儒内法,而孔融倡导的是严格遵守儒家的礼法。政见不同,确实难以合作,这也是孔融处处和曹操作对的根本原因。

孔融之死,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就是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想可以有,但要切合实际,要随现实变化而变化,不可一味拿书本套现实。当意见不同时,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而不能任着性子对别人冷嘲热讽。只有这样,理想才能落地,才学才会生根,变为改变现实的工具。书生意气、自负狂傲是不会改变什么的,只会引起别人反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35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