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刘恒是什么样的人(刘恒个人简历)

西汉孝文帝刘恒,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位二十三年间,他对百姓休养生息,对诸侯以德感化,对匈奴和亲止战,“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以德行著称的好皇帝。太史公就称赞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但是,如果

西汉孝文帝刘恒,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位二十三年间,他对百姓休养生息,对诸侯以德感化,对匈奴和亲止战,“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以德行著称的好皇帝。

太史公就称赞说: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

但是,如果抛开这些作为,从孝文帝二十三年的政治日常来看,他其实还是一个被其辉煌功绩和敦厚人设所掩盖的政治高手。

从即位伊始,正是他一系列表面上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杀机四伏的狠辣手段,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弹压军功集团,稳固皇位;更在以后的时间里对外渐次削藩、打压外戚,强化中央集权,为后来孝景帝顺利平定“七国之乱”和孝武帝颁行“推恩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通过文帝时期四位重臣之死,来简单还原一下他卓越而厚黑的政治权谋。

01

第一位:辟阳侯审食其

从审食其的工作履历来看,这个人算不上奸臣或者侫臣,顶多算个弄臣甚至面首,就像后来的邓通、董贤之流。

他的得宠不是因为工作能力和战功,而是基于两点:和刘邦是老乡,和吕后不清不楚的地下情。

史书未单独列传的有限记载也证明了这个人分量很轻且水平一般,比如刘邦死后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就很说明问题。

汉十二年四月甲辰,刘邦崩于长乐宫,过了四天还没发丧。吕后有想法,此时的形势是主少国疑、女主临朝,她怕周勃、陈平等军功集团不听使唤甚至闹乱子,就和审食其秘谋,想把他们全部除掉。

史书没有记载审食其的意见,但应该是没反对。有人听说后就告诉了郦商,郦商在第一时间就找到审食其,给他分析道:我听说了你们的计划,如果你们这样搞的话,那可就危险了。现在陈平和灌婴带十万人守荥阳,樊哙和周勃带着二十万人刚平定燕、代,一旦有变,他们会立即带兵打回来。到时候内外交困,我们就都完了。

审食其一听害怕了,原话传达给吕后。吕后一听也傻了,赶紧给刘邦发丧并大赦天下。

郦商的分析极其靠谱,因为道理很简单,陈平、周勃等人都是从刀尖上打滚过来的,如果吕后真要轻举妄动的话,那么他们内廷的一帮人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而新兴大汉也可能随之陷入一个不可知的乱局。

由此可见,面对这么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局势,审食其都没能做出一个起码的判断,说明他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是一般的低。

但他却一直没耽误升官,吕后元年十一月,丞相王陵因故迁为太傅,左丞相陈平晋为右丞相,而审食其则成为左丞相。

别看他只是一个副丞相(右为上,左为下),却是汉帝国实际上的行政一把手。

首先,他不驻前廷,而是主管着皇宫大内(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

其次,由于他和吕后的特殊关系,再加上右丞相陈平有意识的隐退避让,朝堂政事也全部由他作主(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按说,有吕后这么一个“黑背景”,他应该会在后来的“倒吕”运动中受到清算,但实际上,他却在那场血腥政变中全身而退。

这里有几点原因。

他“决事”,却基本没做过什么坏事,就像冯梦龙对他的评价:辟阳侯谨慎,尝为外庭解纷。

另外,有人保他,至于谁保他,下文我们会提到。

躲过一劫的审食其应该是心有余悸又暗自庆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人不想放过他。

汉文帝刘恒。

按说,对于这么一个没有威胁而且恶行不彰的人,很难想像刘恒会惦记他,因为他们从未有过交集,更没有过激烈甚至生死的政治冲突。

但刘恒认为他是敌人,因为他是吕后的人。

不过有一点,既然审食其已经在政变后全身而退,刘恒就没法再对他直接下手了。

这难不倒刘恒,他的办法是借刀杀人。

刀是淮南王刘长,刘恒的异母兄弟,他和审食其之间有梁子。

审食其吕后剧照

02

第二位:淮南王刘长

(一)借刀杀人

刘长和审食其不是一代人,他们是如何结下梁子的呢?

说来话长。

淮南王刘长是个苦命的孩子,他的母亲只给刘邦“幸”了一回就有了他。还没出生,其母又因为赵相贯高的连累给下了狱。这时,刘长的舅舅就找到审食其,让他在吕后面前说说情。但吕后却醋意大发,坚决不开后门,审食其也没有强争,因为毕竟和他关系不大。

可刘长的母亲却很刚烈,一生下刘长就自杀了。刘长长大后知道了这事,他没法埋怨自己的老子刘邦,就把仇恨记在了当时没有尽全力说情的审食其头上。不过,碍于吕后的威势,他一直不敢有所表现。

打小没了母亲,又没享受到多少父爱,所以刘长在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心理发育没有跟上。比如刘恒即位后,他觉得有了靠山,就从隐忍不发一下子变成了骄横狂妄,甚至胡作非为。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刘恒对此表示无所谓。

这一点很不正常,因为刘恒本人很注重宗法礼数,而且对待宗室的态度很耐人寻味,一是毫不手软,二是一直明升暗降、明褒实贬。

以文帝二年三月的那次封诸侯王为例,当有关部门奏请此事的时候,他话说得很漂亮:赵幽王被吕后囚禁而死,很可怜,所以我已经封了他的长子刘遂为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彊和悼惠王的两个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倒吕中功劳很大,都可以封王。

于是,“乃立赵幽王少子辟彊为河间王,以齐剧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

问题就在后面这句话里:“以齐剧郡立硃虚侯为城阳王,立东牟侯为济北王”——就是从齐国划出几个大郡分别封给刘章和刘兴居——这哪是封王,本来就是人家的地盘,现在分明是通过拆分给划整为零了。

最直接的证据是,文帝三年六月,借着刘恒“幸太原”的时机,刘兴居反了。

对立下大功的宗室尚且如此,所以,刘恒没有理由善待这么一个并非一母同胞、而且骄横不法的兄弟。

答案很快就来了。

文帝三年,刘长再次入朝,“甚横”。和刘恒一起出去打猎的时候,不仅同乘一车,而且不喊皇上,只呼大哥。

这其间他做了一件大事:找到审食其家里,并当场将其击杀。

之后,他光着膀子找刘恒请罪,说了三条审食其该死的理由:第一条,没尽力救他母亲;第二条,没救戚姬和刘如意母子;第三条,没有阻止吕氏做乱。所以,他这次是替天行道,并一块给母亲报仇,请皇上责罚。

刘恒表示为母报仇嘛,可以理解,就赦免了他。

但事情从这里开始变味并渐渐不可控制。

刘恒刘长配合默契

(二)卸磨杀驴

刘长回到封国后开始变本加厉地“作”: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出入标准和皇帝一样,连上书奏事也口出不逊。

这时,第一件反常的事情出现:一向对刘长极其包容的汉文帝这时却小气了起来,不仅自己出马,还派自己的舅舅薄昭专门写信斥责。

非常配合的是,此时的刘长楞头青大爆发,不仅表示很不高兴,而且还偷偷约闽越、匈奴联合出兵造反。结果事情泄露,刘恒派使者召刘长进京。

第二件反常的事情出现:四处联络准备造反的刘长居然没有丝毫反抗就进京了——他这是造得哪门子反?

刘恒把刘长的事交给丞相和御史大夫们讨论,罪行列了一大串,意见出奇地一致:刘长所犯的罪太大,按律该斩。

刘恒一看“不忍”了,说你们再和高层官员们商量一下。

结果还是“宜论如法。”

刘恒没办法了,“无可奈何”地下发了一条指导意见,说:那就留他一条命,废了他的王就行。

有关部门建议道:把他安置在四川邛邮,带上他的老婆孩子,盖上几间屋,由当地负责供给三餐和生活用品。

刘恒表示同意并又给追加了几条:每天再给刘长增加五斤肉、两斗酒,还可以让他带上几个自己喜欢的美人一块去。

说实在的,这点酒肉与其说是格外开恩,还不如说是额外羞辱。

大臣袁盎就看不下去了,他找到刘恒说:你原来一直纵容着他,连个负责管控的国相都不给配,所以他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刘长性子暴烈,你现在的这些做法,我怕他心理承受不了会寻死,那样你就会背上杀弟和恶名。

刘恒说,我只是想给他尝点苦头,改了就让他回来。

真让袁盎说中了,刘长在路上竟然真地绝食而死。

刘恒听说后非常悲痛,他哭着和袁盎说后悔没听他的建议,才导致了刘长的死。

太假了,相信当时没人相信。

刘长的性格连袁盎一个外人都看得出来,刘恒心里会没数?

之后发生的一切更证明了刘恒的早有预谋和别有用心。

首先,到孝文帝八年的时候,他才忽然想起可怜刘长来,把他的四个孩子都封了侯。

其次,到了孝文帝十二年,一首关于淮南王的民歌又刺激到了刘恒,歌中唱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刘恒一听不高兴了,说古时候尧、舜放逐骨肉,周公诛杀管、蔡,天下都赞颂他们不以私害公,怎么到了我就成了兄弟不相容了。难道人们都以为我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

为了辟谣,他不仅追谥刘长为厉王,还按诸侯标准给他配置了陵园。

但事实证明,刘恒就是贪图淮南封地。

因为在孝文帝十六年,刘恒又作出了一个举动:把淮南故地一分为三,封给了刘长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东城侯良前薨,无后)。

这一幕很熟悉:封建诸侯亲子,拆解诸侯封地,这就是后来武帝时期主父偃“推恩令”的雏形——名义上是皇恩浩荡,实际上封地越分越小,诸侯也越来越没有力量和中央抗衡

推恩令

03

第三位:平原君朱建

这个人在历史上略显冷门,但在本文人物链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他,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刘恒针对审食其并借刀杀人的深远计划。

朱建最早是淮南王英布的国相,英布造反时他曾强烈反对。正是这一反对救了他的命:刘邦后来听说后就封他为平原君,并把他迁到长安。

此人“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在当时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吕后身边的大红人审食其就一直想结交他而不得,因为朱建看不起他吃软饭。

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的话,两个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直到有一天朱建的母亲去世了。

这本来没什么,但问题是朱建很穷,穷到连母亲的丧事都办不起。

这时候,陆贾(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那位)出现了,他找到审食其说,恭喜你啊,朱建的母亲去世了。

审食其有点懵,这哪跟哪啊。

陆贾解释道,你不是一直想和朱建交朋友吗,机会来了,他现在没钱给母亲办丧事,如果你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后会以死相报的。

事情果如陆贾所料,审、朱二人从此搭上了线。

之后不久,审食其和吕后的那点事传到了惠帝刘盈的耳朵里,刘盈大怒,直接把审食其关进监狱,并要杀了他。

看来私情是有的,因为此时“太后惭,不可言”——没有的话她用不着惭。

情急之下,审食其派人找到朱建求助,结果朱建却说:风声太紧,不敢见您。

但私下里,他却偷偷找到了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并吓唬他说,全天下都知道你是惠帝的红人,而审食其则是太后的红人,但如果惠帝杀了审食其,太后肯定也会杀了你泄愤。不如你到惠帝那里求个情放了审食其,这样,你就会得到帝、后双方的共同认可,以后会加倍富贵。

结果果然是皆大欢喜,审食其出狱后也非常感激朱建。

而后来吕氏倒台,审食其却未受牵连,也是陆贾和朱建的功劳。

到了文帝的时候,这件事却给朱建带来了灭顶之灾。

就在刘长杀掉审食其后不久,刘恒听说朱建曾多次帮助过审食其,就派人去抓他。

这里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审食其一直都是刘恒的目标;第二,审食其在刘恒心里很重要,因为连和他扯上关系的人都不放过。

所以,审食其的死不仅和刘恒有着关系,更直接就是他幕后操纵的,而楞头青刘长只是一枚被长期培养的“棋子”而已。

好深沉的心机!

而当事人朱建呢,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杀。

他的几个儿子和下属劝道:现在还不知道皇上的处理意见,用不着急着自杀。

但朱建却说:只有我死了,才能不连累你们。说完就自杀了。

朱建执意自杀其实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他在和审食其交往这件事上,已经严重违背了做人原则,他自己感到不齿;第二层,他明白政治游戏规则,刘恒想让自己死,也只有自己死了,刘恒才不会难为家人。

平原君朱建剧照

04

第四个:轵侯薄昭

薄昭是薄太后的弟弟,刘恒的舅舅。

《史记》和《汉书》对他的记载极其简略,简略到几乎看不出任何线索。

从这里我们虽然无法窥知其中的详细过程和原由,但却能发现这里面疑点重重。

第一个疑点:死因语焉不详。

上面没有提及,倒是《资治通鉴·汉纪六》说了这么一句:

很不容易,这里面总算提到了薄昭的死是因为杀使者,但为什么要杀使者?

要知道,使者是代天子行事,见使者如见天子,薄昭哪来的胆子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或者是什么不可忍受的原因才导致他如此冲动?

史书中没有吐露半个字。

第二个疑点:汉文帝明确要求让薄昭自杀,但薄昭却一直不同意(昭不肯)。

这一点大有商榷之处。

两汉乃至先秦,一直有重道德、尚名节的文化风气,由此催生出来的是“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政治传统,再加上“刑不上大夫”的古制,自杀成为了士大夫们最体面的一种死法。

像《史记·始皇本纪》载: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以及将军冯劫因向秦二世进谏被下狱处理,冯去疾和冯劫誓死不受辱,自杀。没有自杀的李斯则是在被下狱后又受五刑而死。

同样的情况还有吕不韦。在被流放四川后,嬴政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徒处蜀。吕不韦看完后二话没说,立即仰药自尽。

这一情形在西汉也极其常见。宣帝时期的大司农田延年在因贪污等候处理时,有人建议他找人向宣帝求情,但田延年说:我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

他们认为,自己身处卿相的高位,而要去面对低层狱吏的诘问羞辱,根本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薄昭不愿意自杀似乎另有隐情。

对于刘恒坚持处死舅舅薄昭这件事,后人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维护法治,像欧阳修和司马光就持这个观点。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汉文帝舅薄昭,从代来有功,后坐杀人,帝惜挠法,令朝臣丧服就哭之,昭自杀,良史不以为失。

《资治通鉴·汉纪六》: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

但如果是为了法治的话,用得着非得拿自己的舅舅开刀吗?

所以,刘恒此举另有所图,他的根本目的是:打击外戚

因为有吕氏的前车之鉴,刘恒对此一直防得很紧。《汉书·外戚传》载:薄氏侯者一人。也就是说,整个薄氏家族只有薄昭一人封了侯。

再进一步看的话,是刘恒一直在限制着自己的母舅一族,封侯的名额一个也不增加。

史书中对薄昭的记载之所以简之又简,而薄昭又豁上尊严不要也不自杀,最大的可能就是:汉文帝的理由过于牵强,甚至根本不成立,所以薄昭才抗诏不从。

不过刘恒也够狠,拉着文武百官去到薄昭家里摆了灵堂香案进行现场哭丧,薄昭这才无奈自尽。

薄昭剧照

05

从刘恒的性格探源

想搞懂这一切,就必须得先全面了解刘恒的性格。下面我们结合史书中的几个细节来看一下他的性格特点。

特点一: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说出来,然后自己恍然大悟。

典型事例:周勃派人来请他去即皇帝位,他们一帮人拿不定主意,就进行占卜问计,结果得了个上上签,说能当天王。这时,刘恒一本正经地问:我现在已经是王了,又来个天王什么意思?占卜者耐心地解释道:天王就是天子。

说实在的,刘恒的这次表演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但别人还不得不配合着他表演。

特点二:假客套。

典型事例:一是辞让帝位。一般都是三推三让,结果他搞了五让(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二是立太子。文帝元年,有司奏立太子。他说,我的德行不高,本来就想找个德行高的把天下禅让给他。你们看,楚王是我的叔叔、吴王是我大哥、淮南王是我弟弟,再加上那些有能力的宗室大臣,他们都是合适的继承人人选。而现在你们让我的儿子当太子,是不为天下着想啊。

用脚趾头想一下,这话的可信度有多大。

特点三:装糊涂。

典型事例:刘长事件。当决定把刘长贬往四川的时候,袁盎就曾经劝过他,说刘长那爆脾气可能会出意外。他却浑不在意地说只是小加惩戒,改了就让他回来。结果刘长果然绝食自杀的时候,他才对着袁盎痛哭流涕,一幅追悔莫及和没想到的样子。

特点四:装无辜。

典型事例:朱建自杀事件。就因为听说朱建曾帮审食其说过话,他就派人去捉拿,结果朱建同样自杀了。当一听到朱建的死讯后,刘恒又一次表现出了类似刘长时候的后悔和惋惜,一脸真诚地说:我真没有杀朱建的意思。

特点五:政治上谨小慎微,睚眦必报。

典型事例:审食其、朱建之死,充分表明了在刘恒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不放过一个政治敌人。另外还有薄昭,在周勃所谓的“谋反”事件中,他是唯一一个曾替周勃开脱的人,而周勃则是刘恒最讨厌的军功集团成员。

汉文帝刘恒

06

结语

做官不同于做人,很多有悖人伦的行为,到了官场上却是必要的政治手段,因为官场只讲规则、不讲道德。

从汉文帝刘恒来说,他的所作所为如果放在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上,用卑鄙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是,如果站在帝王的角度来看,却又是加强王权、巩固统治的正常操作。

汉文帝,皇帝中的战斗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3229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