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源乾曜相关的轶事典故的成语(有哪些与源乾曜相关的轶事典故)
中秋节的种种传说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首发《中国道教》,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八月中秋,丹桂飘香,是象征团圆美满的重要传统节日。亲友围坐,仰望星空,月光分外皎洁。从古代文人骚客赞美中秋的诗词歌赋,到西方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种种传说,无
中秋节的种种传说
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首发《中国道教》,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八月中秋,丹桂飘香,是象征团圆美满的重要传统节日。亲友围坐,仰望星空,月光分外皎洁。从古代文人骚客赞美中秋的诗词歌赋,到西方神话中关于月亮的种种传说,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蜿蜒流淌,带给人们无尽的憧憬与遐想,让遥远的月宫显得神秘而深邃。
在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专司狩猎与接生之职,与掌管智慧与战争的女神雅典娜并列为宙斯最宠爱的女儿。
在中国民间故事里,同样有属于东方的月亮女神嫦娥,出身完全不输阿尔忒弥斯。嫦娥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之女,因吞食灵药飞升“广寒清虚之府”,即李商隐笔下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未曾想千年之后,又出现了另一段奔月的传说:唐明皇步嫦娥之后尘,再度登临月宫,留下了中秋之夜“唐王游月”的典故。
无论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王游月”,都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对月亮的无限向往,寄托着中秋“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期待。
然而,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在上述四则传说之中,只有“唐王游月”的主人公李隆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其余皆非凡人。在“嫦娥奔月”的故事里,有后羿为她从西王母处取回仙丹;在“吴刚伐桂”的典故中,西河人吴刚乃是修仙之体,只因“学仙有过”,才被罚至月宫砍伐五百丈高的桂花树。
可李隆基凡夫俗子,又无道法,如何能造访月宫呢?唐明皇得以飞天登月,主要是借助道教天师之力。不过,究竟是哪位天师助其登临广寒呢?有人说是叶法善,有人说是罗公远,还有人说是申元之,莫衷一是。
唐玄宗李隆基与中秋
众所周知,唐玄宗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繁盛期之一,包括叶、罗、申在内的多位真人活跃于政治舞台,而上洞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也伴驾御前,让李隆基深感道臻博大,幽深玄妙,留下许多佳话。其中,尤以叶法善携唐王游月之事流布较广,本文主要针对该版本展开论述。
叶天师者,名法善,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在玄宗开元八年(720年)登遐,享年一百零七岁。隋唐之际,叶天师名闻朝野,从高宗李治、女主武瞾,到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皆对其礼遇有加。
等到玄宗李隆基君临天下,对法善更是宠命优渥,推而尊之。尽管叶天师在开元初年羽化登仙,但李隆基“悠然不忘旧情”;二人携手游月宫的故事被传颂千载,长盛不衰。
当然,李隆基与中秋节的关联,非止于传说,历史上中秋的普及也与之有关。原本八月十五仅仅是文人之间相聚赏月、吟诗,寻常百姓并无特殊纪念。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在自己的降诞日(八月五日)设宴花萼楼。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带领群臣百僚,奏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后改称天长节)”。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于乾元元年(758年)仿效其父,也将自己的诞辰九月三日设为“天平地成节(简称地成节)”。两节并存实属重复,故在“天长节”、“地成节”之间选定八月十五,放假庆祝。
中秋节得以普及,除了朝廷设立节日大肆倡导之外,也同道教信仰密不可分。隋唐时期,南方各地的百姓普遍对“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尊崇有加。每逢许天师飞天之期(八月十五日),前往江西钟陵西山游帷观(今南昌市下辖)作礼焚香者,多达数万之众。
在晚唐文学家裴铡所著《传奇》之中,记述了彼时盛况:来自吴、越、楚、蜀的百姓,不远千里而携契名香、珍果、 绘绣、金钱前来 ,“设斋醮,求福佑”,“车马喧阗,士女栉比,数十里若阛阓(街市)”。正是在民间道教信仰与官方倡导的共同作用下,八月十五欢度中秋的习俗,才没有因王朝更迭衰落下去,而叶法善天师携唐王畅游广寒的传说,亦被后世津津乐道。
故事演变过程
“唐王游月”之事,南宋张道统所撰《唐叶真人传》及其他道教文献中均有记载,其雏形来源于唐代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书中有“元宗梦仙人授紫云曲”之事。
中唐以来,唐玄宗登临广寒宫之事,被广泛收入各类文献之中。后世编撰者又陆续增添了许多内容,让文本愈加丰满。譬如,在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中,除了主人公李隆基之外,还增加了叶法善天师出场,引领唐明皇奔月,使传说在逻辑上更加合理。
再如,郑处诲的荥阳同乡——郑綮撰有《开天传信记》,搜求遗逸,增加了“默记霓裳曲”的桥段:为李白脱靴的大宦官高力士粉墨登场,窥见玄宗在金銮殿上频频按动腹部,误以为皇帝腹内不适,凑上前去嘘寒问暖,被告知是在默记月宫仙乐;虽尴尬不已,却给传说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正是在历代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唐王游月”的细节变得愈发详实,并与道教天师产生了密切联系。
“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自中唐便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一方面,反映出在官方倡导、道教信仰的综合作用下,中秋赏月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题材的故事、传说备受青睐;另一方面,说明包括叶法善在内的诸多道教尊师,在维护国家稳定,关爱百姓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匡国扶主、泽被苍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才令“唐王游月”被广为传颂。
唐明皇游月宫
为了更好地将这则故事展现给大家,笔者归纳、整理了《明皇杂录》、《白氏六帖》等相关文本,参考明崇祯尚友堂本的《拍案惊奇》,谨将此事概述如下。
时值开元初年,八月中秋,桂花浮玉,月色如银。
唐明皇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栏仰望,旦见霜华遍地,万里一碧,便暗自踹度:既然月光普照万方,光灿皎洁,那么月亮之上必定是兰宫桂殿,观阙嵯峨,蔚然壮观。民间常说:嫦娥当年盗取灵药,奔月去往广寒宫中。朕亦心驰神往,却如何得上去呢?
为了得偿所愿,唐明皇即刻派人请叶法善来至御前,询问尊师可否携朕前往月宫一游?叶天师胸有成竹地回禀:“这有何难?请御驾启行。”说罢,手中板笏一掷,现出一座银桥,宛如雪链一般直通月宫仙境。
唐明皇与叶法善二人踱步上桥,虽然桥上行走稳如平地,可经过之处,身后的银桥随即消失。行约一里有余,只见一座四柱牌楼,上写六个榜书金字“广寒清虚之府”。
庭前有一株粗壮的桂花树,扶疏遮荫,不知覆着多少里。树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偏偏起舞。见明皇走过,既不惊异,也不招接,而是自吹自舞。
叶天师从旁解释:“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唤《紫云曲》。”李隆基素知音律,将双手按节,默记于心。待到曲终人散,叶天师驾起两片祥云,携唐明皇返回人间。
且说二人路过潞州(一作腾州)之时,法善对天子道:适才陛下习听仙乐,何不在此试演一曲?唐明皇亦技痒,奈何玉笛远在兴庆宫寝殿之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天师洞悉其事,乃遣神人至长安大内取之,不顷而至。天子持笛奏曲,宛如天籁。
翌日,唐明皇临朝,高力士见皇上用手指“上下按其腹”,以为龙体抱恙,待退朝上前询问。李隆基笑答:朕非有疾。昨夜与叶天师飞临月宫,聆听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杳杳在耳。适才忽忆起此事,深恐遗忘,故怀玉笛以手指上下默记。
到后来,玄宗命乐府将《紫云曲》易名《霓裳羽衣曲》,传与杨贵妃,成为“唐家希有之音”。宋人葛秋崖曾有诗云:“秦汉求仙事已非,等间却遇月中妃。如何不觅长生药,只记霓裳一曲归。”
“唐明皇”称谓的由来?
唐王游月固然流传千古,但终唐之世,并无“唐明皇”的称谓。李隆基系睿宗的三皇子,人称“三郎”,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庙号“玄宗”,谥号则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凡此种种均无“明皇”之称。
后人将“玄宗”改为“明皇”,与另一位笃信道教的皇帝有关。
北宋时期,是道家发展的另一个高峰,第三代天子宋真宗对道教之崇信,丝毫不逊于唐玄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自述神人托梦,告知其先祖为秦代的赵玄朗,即大家熟悉的财神赵公明,尊之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宋圣祖”。如此一来,为了避讳“玄”字,李隆基被改称“唐元宗”或“唐明皇”,两说并行。譬如,《开天传信记》中的“玄宗”均被易作“元宗”。但是,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庙号亦为“唐元宗”,极易引发歧义,故“唐明皇”的使用率更高一些。
叶法善在玄宗朝的特殊地位
当然,无论李隆基是“玄宗”抑或“明皇”,他能畅游广寒,全赖叶法善之力;同时,在其问鼎大宝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叶天师从旁襄助。
叶法善,表字道元,又字太素,号罗浮真人,生于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按《旧唐书》的说法:其曾祖以降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法”,成长在一个道教世家。叶天师自幼习得家传秘法,年方十三岁,便踏遍四方,立志“读天下之书,备方外之术”。游历之余,法善亦求访名师,精通符箓咒语、阴阳占卜,诛斩魑魅、治病救人,海内咸闻。
显庆年间,唐高宗李治久慕叶氏盛名,征其入京,欲加爵位,但天师一心修道,情栖蓬阆,固辞不受,遂“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自此以后,五代天子均对其赏识,“时时召入禁内”,甚至达到“一昼三接”的程度。
当是时,诸王公主、百官子弟以及京城、诸州道士,由叶天师受经法之人,可谓从者如云,仅高宗一朝“前后计数千余人”。洎玄宗继位,叶天师更是备受信赖,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匡国辅主”的关键作用。
匡国辅主的天师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诏拜叶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授“金紫光禄大夫”,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以景龙观为驻地,“当时尊宠,莫与为比”。
叶天师能获得如此殊荣,源于他在李旦、李隆基父子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阴有助力”。然而,正史上区区四字,笼统模糊,欲廓清叶天师的赞襄功勋,尚需借助《道藏》中的《唐叶真人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及《故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观主赠越州都督叶尊师碑铭并序(御制真人碑)》等文献加以阐释。
其一,预知韦氏逆乱。李旦得以继位,主要依靠三子李隆基策划、发动了“唐隆政变”(710年),诛灭了鸩杀中宗、谋求自立的韦后,及其党羽安乐公主诸人。实际上,早在叶天师陪李隆基“在涤州明雨”之时,既已洞悉韦后奸谋,预先告知,故而李三郎可以从容准备,一举荡平韦氏。
其二,设坛立醮,所求皆灵验。叶天师道法高深,尝在庐山升坛,坛角陆地水涌,其水甘美,仙鹤亦随之翩翩起舞。每逢旱涝灾害,法善即设坛立醮,“梼雪盈尺,请雨滂沱”,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不仅为玄宗分忧,亦为“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
其三,密申幽赞,改元“开元”。玄宗继位之初,年号“先天”,但睿宗犹以“太上皇”身份保留部分权利,太平公主亦凭籍拥立之功,骄纵跋扈。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铲除太平公主,掌握了绝对权力,筹划新年号。忽忆起自己为藩王时,叶法善曾密云:“昔遇神人,尝说有开元帝号”,乃应此语,改元“开元”。
其四,庇佑天子,识破宝函机关。彼时,土蕃遣使朝见,敬呈宝函,口称“请陛下自开,毋令他人知机密”。朝廷诸臣皆默然,唯法善进言:“此不详也,宜令蕃使自开之。”玄宗命使者自启,果有弩箭从函中弹发,其人应声而亡。事后,朝野上下嗟叹惊悸,对叶天师愈加礼敬。
洎开元八年(720年)六月三日,甲申日中时分,叶法善在西京景龙观“化剑为尸”,“形解升云”。玄宗闻知,辍朝三日,亲临丧所,追赠越州都督,归藏括苍山。尽管叶法善早已乘化往彼,但其“数奏昌言,谋参隐讽”的事迹,令李隆基毕生难忘;在天师故去二十年后,玄宗御笔亲撰《御制真人碑》,尤忆叶法善“常从朕游,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品行。
文物中的“唐王游月”
千百年来,“唐王游月”流传甚广。自唐以降,各代均有以此为题材的文物,层出不穷。
譬如故宫博物院庋藏的《明皇游月宫图》扇面。全图为金笺,设色,纵18.6厘米,横50厘米,上题“东村周臣写,明皇游月宫图”十一字,并钤有“舜卿”白文方印;由是可知,绘者系明中叶画家、唐伯虎的恩师周臣。
扇面笔法精妙,人物传神,将明皇游月、仙子起舞等场景刻画得生动逼真。叶法善携“唐王游月”之事,被收入历朝文献与众多民间话本之中,并广泛用于绘画、铜镜、瓷器、漆器、木雕、年画、月份牌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见证了道教文化在唐代的蓬勃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人对登月的憧憬及其宇宙观。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文章首发《中国道教》,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3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