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7月12日是什么日子(9月15日是什么节日)

七月十二的那些事儿垄夫晚上,梦见了母亲。早晨起来说起这事,妻子提醒我,要“七月十二”了。我这才想起,一年一度烧“袱纸”的时间到了。在民间,传统祭祖的日子有四个,分别是清明,中元,寒衣,除夕。清明的特点

七月十二的那些事儿

垄夫

晚上,梦见了母亲。早晨起来说起这事,妻子提醒我,要“七月十二”了。我这才想起,一年一度烧“袱纸”的时间到了。

在民间,传统祭祖的日子有四个,分别是清明,中元,寒衣,除夕。

清明的特点是扫墓祠祭,家族的人汇聚在祠堂,一起祭祖。“清明会”就是典型表现,由于得到官方认可,至今兴盛。寒衣节到坟前烧寒衣帮先祖御寒,现今南方的川西坝子,已无此俗,听北方的朋友说,寒衣节,在北方农村现在依然盛行。除夕合家团圆,上坟祭祖理所当然。

中元节重在家祭,在家里烧纸钱祭祖,是四个祭祖日中,唯一在家们口,大规模烧纸钱的。一直到民国,中元节都是最重要的祭祖日。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是唯一的僧、道、俗三家共同认可的节日,虽然名称不同,实质是异曲同工。

中元节起源于亡灵信仰和祖先崇拜。南北朝时期已有踪迹可寻,“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为古代人们宗教生活的两大要务。对于庶民百姓来说,祭天似乎太虚无。而祖先与自己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祀祖尤为有意义。民间的鬼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仔细看来,四个祭祖的日子是有趣的。清明和寒食,一个在春末,一个在秋末,遥相而对。中元节时逢年中,除夕时值年末。总的来说,还是分得比较匀称的。

民间传说,每年到了中元节这几天,冥界七月初十开门放假,地府所有人等,回阳间亲人处探亲领钱,七月十五半夜十二点关门。华人圈各地大多以十五为中元节正期,个别地方以十四为正期。只有四川部分地方,以七月十二为中元节烧纸正期,比如,我的家乡金马河沿岸就直接把中元节叫作“七月十二烧袱纸”。

为啥家乡的中元节在七月十二呢?故老相传,以前川西坝子烧袱纸也是七月十五的,到了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天府之国十室九空。清朝建国,实施“湖广填四川”。此后四川居民大多数都是外来移民,考虑到故人先祖庐墓都在湖广或它省,来往一趟路途遥远,如果十五当天烧纸祭祖,怕不能在晚上十二点,关门前赶回地府,有聪明的人就想到了提前三天烧纸迎接,让祖先可以从容方便,这一做法很快传了开去,普遍实行,川西坝子中元节烧纸的时间,就变成了“七月十二”。

七月十二烧袱纸,是有很多讲究的。

时间通常选在晚上,做好一桌丰盛的大餐,摆好碗筷水酒,每个位子上放两张纸钱,堂屋神位前上好香蜡,烧几张钱纸,意思就是请祖先人就座进餐。

同时家人们,就在院子中烧事先准备好的冥钱——乡下人叫钱纸。

记得小时候,上世纪七十年代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烧袱纸”被定为封建迷信。街上卖钱纸的少,再加上那年代生活拮据,乡亲们就买回当地生产的一种草纸——我们叫火纸,自己造“钱”。

刚入七月,甚至更早,一刀一刀的火纸就买回来了。父亲瞅空,将整刀的火纸分成三至四叠(整刀的火纸太厚)。用麻刀割成宽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左右长方形的一沓一沓的纸片。寻出藏了一年的打钱纸专用的小铁錾子,这种錾子的刀口是月牙形的。还有木头锤子。父亲骑在长木条凳上,将割好的一沓纸,錾出一排排弧形的孔,父亲说,那就是“字”。没有“字”的是纸,有了“字”的就是钱,祖先人拿了这些钱,就可以在阴间用,阎王爷是要认的。一年又一年的“打钱纸”,至今记得我家的那四根老板凳上,布满了坑坑洼洼的錾子印,像岁月走过的脚印。

当年,“烧袱纸”就只烧这样的钱纸,不像现在,金元宝,银元宝一齐上,还有花花绿绿的纸币,面额都是成百上千,甚至万和亿都发行了,真不知道,在阴间哪有那么多小钞找零。这是后话。

钱纸准备好了,就该烧了。且慢,烧钱纸,分两种烧法。散烧,就是不用包装,每一个已故亲人或一对亲人分成一堆,不能混杂。作揖磕头,边烧边喊着祖先的尊讳来拿钱,据说这样才防止拿错。这种方法是准备的时候简单,而烧时复杂,祖先多了,常常烧来烧去,就忘了哪人哪堆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家堂屋前的钱纸堆也越来越多。前几年,正中间又多了一堆,父亲说,这堆要放多一点,没有其他人给她烧,就靠你们几弟兄了。她,是我母亲。

第二种方法,要讲究些,也麻烦些。钱纸事先用白纸一沓一沓包好,像厚厚的信封,再按格式书写。最开始,林盘里只有在小学校教书的一位老师会写,他读过私塾。后来我们也读了书,也拿起毛笔照猫画虎学着写“袱头纸”。“袱头纸”是烧给某位祖先的若干封钱纸中的第一封。

记得我写的“袱头纸”是这样的。正面:从右向左,竖行。内容依次是:今当中元化帛之期特具冥钱xx封(第一列顶天写)。故显考(妣)李讳xx老大人(李x氏老孺人)冥中权用奉上第一封(第二列顶天写)。子李xx,媳xxx,孙xxx,xxx,xxx奉上(第三列空天头退格写)。

背面的格式简单:在两头的封口上写“封号”两字,要写得潦草,鬼画桃符似的,才算好。

第二封,第三封,就简单了,只需在正面写上“奉上第x封”,背面打上“封号”就行了。

听说现在,有印好的“袱头纸”,买回家,填好空就行。方便多了。

一位祖先一封“袱头纸”。其他相同,常常写的手酸臂痛。父亲就说这样一封一封写好,编好号,清清楚楚,烧起来方便,祖先人拿着也轻松。既稳当,又不会拿错,孤魂野鬼,地盘业主也不敢抢。

可惜自从工作后,我就没有再写过“袱纸”。借口是忙,骨子里却是懈怠了。为此,父亲开始还埋怨我,后来,渐渐就懒得说了。

而我,每次到了烧纸的当儿,才想到应该写好“袱头纸”的。但过了那一天,就又忘了。

看到眼前的那些纸灰,打着旋,袅袅飞上天空,好像真的有魂灵在暗中将他们取走。也是每到这当儿,年迈的老父就会说,“以前,每到‘烧纸’,外面的人都要赶回来,不管八百里,还是一千里。”我就想,这“外面的人”,是含了活着的,也含了逝去的吧。

给祖先的纸钱烧完,后人才可入座就餐。

天黑后,还要“赏孤”。备上一副碗筷,端上先前备好的菜酒饭,找个野外的路边摆好,烧几叠纸钱,意思是赏点钱财和吃的给孤魂野鬼,地盘业主。

整个程序走过,才算烧袱纸完成。

川西坝子烧袱纸,从七月初十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五,以十二烧纸的为最多。

“鬼节”那几天,有很多禁忌,不要:夜游、床头挂风铃、偷吃祭品、晚上晒衣服、熬夜、靠墙、捡路边的钱、拖鞋头朝床的方向、晚上拍照、不勾肩搭背或拍肩膀,听人喊叫不要随便回头。 而乡坝头吹的最玄的就是,一个人如果找个十字路口蹲下,囥个背兜,上放几块泥巴。慢慢等,到了晚上,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鬼,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最神的是还有长着鸡脚的鸡脚神吴二爷,鬼们来来往往,还会对着背兜作揖相拜,据说是把背兜里的人当成土地爷了。说的活灵活现,听的心惊胆战。小时候常常好奇,有试一试的冲动,但总会被家长及时制止。仿佛真的似的,也常常想,有人试过吗?恐怕压根就没人试过吧!

中元节,一张薄纸,烧出的是亲情和孝道。这才是它横跨佛道俗,兴盛千年的根本。又岂是“迷信”两字就能抹去的。

总以为,乡愁是需要东西来装的。譬如水,需装在桶里才好。若装在竹篮里,就漏光了。

近日惊闻,中元节禁烧冥钱冥具,似乎是有些过了。像是把最后的竹篮也收走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196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