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息意味着什么(降准和降息的区别通俗易懂)
最近一阵子股市暴跌,14年前有3000点保卫战,如今的A股同样面临3000点的考验。大脸猫和广大韭菜一样也是被疯狂收割,作为如今失业潮中的一员,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那今天就聊点和经济相关的吧,科普下宏观调控的最基础知识。先申明下,不是学术讨论,没那么严谨,只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把逻辑讲清楚。
今年的韭菜又嫩又绿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听到新闻里说调存款准备金率几个点,或者看到朋友圈里房产销售转发央行开展MLF操作释放xxx亿元的新闻图片,你是否觉得似懂非懂?别急,看完这篇文章后,相信你能听懂80%以上的财经新闻!记得一定要看到文尾哦,大脸猫会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推荐一部高分电影(电影与文章无关,只因大脸猫是电影爱好者)。
一、最基本的逻辑
1、货币是什么?
教科书上关于货币的定义很多很复杂,晦涩难懂。这边用不严谨但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我们接触的货币大都是纸币、存款或者支付宝余额等,这些的本质都是信用,因为国家在给它背书,所以我们可以用它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那信用的本质又是什么?信用的本质是债务。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借钱就是靠信用借,那借了之后就形成了债务。
2、经济最基本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供求关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供求关系的原理,苹果产多了价格就跌,产少了价格就涨。还比如,最近股市暴跌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什么——人民币汇率暴涨(人民币汇率越涨,贬值越厉害)。人民币贬值是为什么?深层原因很多很复杂,这些原因汇聚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最近人民币变多了,因为很多外部投资者都把人民币换成了美元溜了,导致市场上人民币多了所以人民币贬值,人家都带钱跑路了,投资少了,股市能不跌吗。
3、三架马车
我们都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经济最重要的是供需平衡、稳步向前,靠的就是这三架马车:这么理解吧,投资,不管是外部来投还是我们自己投,投了钱就会刺激生产,生产就能生产出东西、就会有就业机会,刺激经济,比如政府投基建、开发商投地产、实业家投工厂;消费,消费就是有人在买东西用,产品生产了却没人买的情形很不好,因为投资人的发现本都赚不回,于是下次他就不投资生产了,恶性循环;出口,这个好理解了,就当成是外国人消费我们生产的产品,出口越多,我们就越有劲生产,赚的钱越多,我们自己也越愿意消费,良性循环。
二、宏观调控是什么?
宏观调控,简单理解也就是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出面干预经济,使之转好。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而经济手段里最常见的是两大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由央行主导,财政政策由财政部主导。这里注意,央行和财政部同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互不隶属。发改委、财政部和央行是宏观经济调控三巨头。其中,发改委居中协调平衡;财政部与央行一左一右,分别负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
这里先解释下什么是央行,我国的银行有两类:
第一类有且只有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央行),把它理解为一个政府部门。
第二类就是各种商业银行,既然叫商业了,那这种银行肯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了。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第二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民生银行等; 第三种地方性是商业银行,如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等。
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政策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货币政策由央行主导,主要控制“市面上的钱多钱少”。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面上的钱的活动,最常见的就MLF操作(中期借贷便利),俗称“麻辣粉”。简单来说,MLF(麻辣粉)就是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收到央行借的钱后就可以向市场投放,以此来刺激经济,当然了麻辣粉是有借有还。
举个栗子:
如上的新闻简讯,提取关键信息,2月份央行投放了3000亿,回收了2000亿,那么市场上的钱就净多了1000亿。
2、存款准备金率
首先说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所谓金融机构,简单理解就是前述所说的那些商业银行。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比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20%,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2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80万。很明显,这个比例越高,商业银行必须放在央行的钱就越多,市场上的钱就越少,收紧的力度就越大。
要想了解存款准备金率的威力,可以通过它的对应概念“货币乘数”来反应。
举个栗子:
假设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是20%,大脸猫搬砖一天赚了100元,第二天立马把这100元存进了建设银行。建行收到后把100元的20%就是20元要存到央行去,留下的只有80元。这个80元建行是可以拿出去放贷(题外话,银行放贷的利息一般比客户存款的利率要高,这是商业银行挣钱的逻辑)。
此时小A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建行就把这个80元放贷给了小A,小A拿到80元后付款给了供应商小B,小B收到80元后又把这80元存回到了建行。建行收到这80元后把80元的20%就是16元存到央行去,留下的只有64元。这个64元建行又可以拿出去放贷贷,此时小C需用钱,贷走了这64元,并付给了小D,小D收到64元后又存进建行,建行到64后又要把64元的20%也就是12.8元存银行,剩下的51.2元拿出去放贷……,如此往复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大脸猫、小B、小D……等都是觉得自己在银行分别有100元、80元、64元…..存款的。综合这些人的存款,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这100元,最后这100元派生出来的总的钱为:
100+80+64+51.2+….,这个数列的求和值是500元,其实就是
。这500元就是最开始那100元总共派生出的货币量,翻了5倍。
不难看出,存款准备金率是20%,那么对应的货币乘数就是5。存款准备金与货币乘数互为倒数。
所以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根据倒数关系,货币乘数肯定变大,那么对应“派生”出的钱就更多。
比如本月15号的这个新闻简讯,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好理解里面的逻辑了吧。
3、再贴现率
简单理解就是商业银行拿票据找央行兑钱时要扣的钱。
举个栗子:比如小A搬砖一天,工头给了他一张100元的票据,但1个月后才能全额取出。小A急着用钱想提前取,银行告诉他提前取要扣部分钱,扣钱的这个比率就叫贴现率。银行拿到这个票据后,要转化为钱、继续放贷,于是银行用票据找央行换钱,央行也要扣掉一部分钱,这个过程就是再贴现。很明显,再贴现率越高,“收水”就厉害。
4、利率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常见和我们有关的利率是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又分短期贷款利率(参考1年期LPR利率)和长期贷款利率(参考5年期LPR利率)。降低利率,大家就不愿存钱(因为银行存款利息低),愿意贷钱(因为贷钱的利息少),于是市场上流动的钱就变多,反之亦然。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利率就是前面所说麻辣粉MLF,通常情况下,MLF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LPR利率,所以它的逻辑也是降—钱多、升—钱少。大家关心房贷利率是受5年期LPR利率影响的,而5年期LPR利率通常会受MLF利率的影响。
如上新闻简讯,大家都能看懂了吧。
四、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国债。财政政策由财政部主导,主要控制“市面上的钱怎么花”。
1、国家预算
市场的三大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政府本身也是经济活动中的一员,政府本身活动也要收钱、花钱,就有了收支计划,于是乎通过改变国家预算来影响“市面上的钱”。经济过热通胀了,收支计划就多收,外面的钱就少了,热度就降了,反之亦然。
2、税收
这个很好理解,过热就多收税,过冷就少收税。比如现在地产业萎靡不振,先是房地产税征收明确推迟征收,最近更是传出有多个城市出台了降低契税的政策。这些措施都是刺激购房,调整经济活动。
3、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
这两个放一起讲,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都是都属于政府往市场上花钱,经济过热通胀了,市场上钱多,政府就减少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经济冷了,那就多投资多补贴,比如现在小微企业困难,大家都不愿意创业了,政府就会出台政策补贴小微企业。
4、国债
“债”即欠钱,即政府向老百姓借钱。有两类,一是建设性国债,政府发债借到钱用于投资、基建,比如高铁、大坝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看到经济冷了,政府就会发各种建设国债,比如最近也是。若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建设性国债少发行钱,少投资到市场中;二是回收货币性国债,不是投资,发行国债只是回收货币,属于借完钱不花,若在通货膨胀时期,应该多发行回收货币性,使市面上的钱变少。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相信大家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逻辑有了大概的认识。里面各个点都可以展开,以后有机会再聊,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1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