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对标特斯拉,雷军也夸过特斯拉是好车,他的团队还拆解了三辆特斯拉Model Y研究,在营销方面,雷军也跟马斯克有类似的点。
比如两人都是企业家IP,当然雷军主要是在国内,而马斯克的影响力是在全世界。
很多人都质疑过这种企业、企业品牌和创始人IP绑定的做法,尽管这样可以节约营销费用,带货效果好,产品和IP可以相辅相成,好处很多。
但唯一的破绽就是创始人IP如果出了问题,那产品、品牌、销量和企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有很大的风险。
有多少人夸你,就有多少人骂你,这是社会规律,不可能人人都说你好。
马斯克就是这样,他做电动汽车这么多年,一直有很强的反对力量,有人在做空特斯拉,有人专门搜集特斯拉的负面问题,在舆论上进行攻击。
而且特斯拉汽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有出过事故。
但事故对马斯克造成的影响有限,他甚至都不用考虑所谓的“水军”,消费者照样是继续买特斯拉,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有很多人买电动汽车就认准了特斯拉,没有其他品牌的概念。
客观来说,在雷军推出小米汽车之后,市场反应非常强,小米几款车都是供不应求,唯一的限制就是产能。
而在小米汽车出了事故后,风波也非常大,雷军的粉丝量也有了变化,网上很多批评的声音。
那么,同样是出问题,为啥马斯克没像雷军一样遭遇“人设”考验呢?
主要是公众预期与角色定位不同,小米汽车是雷军“押上全部声誉”的项目,而特斯拉虽也与马斯克强关联,但其品牌已建立多年,且FSD(完全自动驾驶)等技术被部分用户视为“前沿实验”,事故常被归因于“技术不成熟”而非“人品问题”。
也就是说,雷军承受的舆论压力更大,小米汽车通过企业家IP带来的营销效果有多好,出现负面后影响就有多大。
雷军和马斯克的“人设”有本质不同,马斯克在类似危机中承受的舆论压力远小于雷军。所谓“口碑反转”,实际上是公众预期与现实带来的矛盾。
众所周知,马斯克长期以“科技狂人”、“颠覆者”形象示人,其言行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争议性,公众对其“创新、另类企业家”的身份已有心理预期,对他没有太高的道德要求。
而雷军则面临道德上的期待——你说到就必须做到才行,否则就自然面临说谎的质疑。
在遭遇舆论风暴后,雷军的回应也引发了不满,他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呼吁大家一起营造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创新为方向,全行业携手围绕重要的底层技术和重要的研发领域,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同抵制水军、黑公关等网络乱象”。
这被外界视为转移焦点,将安全质疑与黑公关混为一谈,有大V也批评小米的回应在态度上显得“傲慢”。
汽车不是手机,安全是底线,成本还要用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产品质量第一,营销、好看等还在其次。小米官网上说“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不是一句空话,这八个字是小米的价值观和精神信条。
得人心者得天下,营销实际上就是为了感动人心,但如何做呢?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究是要用产品质量、创新、技术、体验和服务取胜。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马斯克并不只是为了特斯拉的生意,他有“宏图计划”,电动汽车不过是其计划的一环,他的目标是火星,是推动人类向多星球物种的转变。
“我们干的事好像别人都能干,但马斯克干的事,我们想都不敢想。”
所以马斯克跟雷军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的梦想、追求不一样,他们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也不同,小米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更多还是商业上的成功追求,在企业界,像小米这样把粉丝文化发扬光大的貌似不多,“米粉”这个概念可以对标“果粉”了,“粉”到极致就是无条件的爱。
总之,马斯克与雷军是不一样的企业家IP,公众对两人持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也是有原因的。
至于小米和雷军的口碑问题,答案就藏在他们的那句话里,“小米深信,唯有真诚对待用户,才能赢得信任;要更关注用户,而非竞争对手;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