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知名车评人宣称永不碰小米,曝小米汽车众多问题,更多车主参战

[吐舌]车内的一声异响,看似平平无奇,却将小米拉下神坛,车评人闫闯怒撕小米,公然宣布:永不碰其任何产品。

一句‘价值观不合,不仅是对小米汽车工程师的致命拷问,更是引爆网络,道出出更多小米车主的无奈。

小米汽车会凉凉吗?雷军又会作何反应?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工程师文化的瑕疵音

一辆车的高级感,很多时候体现在绝对的静谧,而一丝不该出现的异响也会产生剧烈影响,当小米YU7的后排传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时,车主们纷纷提心吊胆,这事关人身安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噪音了。

这声突兀的“哐啷”,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难题,从根源上看,它极可能只是门板内的塑料件与金属结构发生了共振,可能是整车装配工艺存在的瑕疵和技术漏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基础的问题,却成了众多车主反馈的“通病”。

闫闯声称在近十年中国制造中都未曾遇到这样的品控问题,而为何单单出现在小米身上,这让人不禁联想起他早前对小米的几次批评:从直言SU7Ultra的“挖孔碳纤维机盖”是在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到不满“车规级纸巾盒”这类营销话术。

当这些历史矛盾与今天的异响一并齐发,瞬间迎来了更大的矛盾,小米或许在追求“科技感”和创造“营销点”的道路上跑得太快,以至于忽视了汽车制造最根本、最重要的工艺和技术,这声异响,仿佛成了对小米最致命的打击。

一场受害者联盟的维权

一个异响的问题,其实按常理并不足以掀起一场席卷全网的舆论风暴,而真正让事件失控的,是它在社交媒体时代,被几股力量共同推向了高潮,再加上小米近年来热度非常高,深受大众喜欢,那它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被大家放大去看。

引爆点发生在9月10日,一位名叫“马锐拉”的车主,公开发了一篇长文,直接向雷军本人反映车辆的异响问题,这相当于点燃了导火索,而第二天,闫闯的转发和那篇决裂宣言,则成了威力巨大的扩音器,瞬间将一个产品维权事件,升级为公共话题。

舆论场迅速划分成三大阵营,一边是大量车主组成的“受害者联盟”,他们纷纷上传自己录下的异响视频作为佐证,同时抱怨小米售后处理不力,只会用“贴减震材料”的方式敷衍了事,存在明显的“踢皮球”现象。

另一边则是围绕闫闯个人展开的“审判庭”,支持者盛赞他“敢说真话”,是业内的良心,而反对者则迅速翻出他2017年驾车过失致人死亡的旧事,试图从道德层面解构他谈论“价值观”的资格。

最后,是小米粉丝自发形成的“护城河”,他们辩护称“小米售后反应快”,并呼吁外界应对“新星品牌”造车给予更多包容,甚至搬出特斯拉早期也存在诸多问题的案例来做对比。

一时间,一场关于产品质量的讨论,彻底演变成了关于个人品格、粉丝忠诚度和价值观伦理的混战,那声异响,更像是一个击中小米的雷。

当闫闯抛出“价值观不一致”这个核心理由时,很多人觉得这话说得太空泛,但恰恰是这个词,精准地击中了此次危机的要害,厂商与用户之间,在看待和解决问题优先级上的巨大错位,这种错位,直接导致了信任的崩塌。

信任的崩塌

厂商认为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在用户看来并非如此,首先用户消费二三十万肯定要物超所值,其次日常行车是大事,关乎人生安全,当用户焦急万分地寻求解决方案时,看到的却是小米官方的闪烁其词,以及高层领导雷军依旧在直播中展现的轻松姿态。

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远比那声异响本身更让用户心寒,对比之下,理想汽车在面对电机故障时,采取了主动回应和积极更换的策略,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信任的裂痕一旦撕开,便快速蔓延至整个市场,它很快就在市场上得到了量化体现,部分二手车商开始悄悄降价数千元抛售YU7车型,他们担心这辆车的长期口碑会受损,最后砸在自己手里,当大众信任动摇时,汽车就不再是保值资产,而可能成为一种负累。

归根结底,汽车和手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品,后者是快消电子品,寿命不过几年,而前者是价值二三十万且关乎身家性命的大宗消费品,它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安全承诺,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对品牌长达数十数年的信赖。

物理的瑕疵终究可以修复,但用户的信任却很难积累,一旦崩塌,就很难重建,对于小米和所有跨界造车的新势力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从来都不是造出一辆没有异响的车,而是在于当问题出现时,能否用最真诚、最热情、最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那些最初选择相信你的消费群体!

信息来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7593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