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越来越多年轻人高喊躺平摆烂? 温铁军一针见血说出原因: 换我我也躺

躺平”乃至“摆烂”是最近几年年轻人群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汇,也是两种鲜明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同一种生活观念的不同程度。

躺平”曾经在2021年时被诸多媒体选为了当年度的十大互联网热词之一;

其代表着一种顺从、淡然的心态,对外界和他人的各种言行以及自己遭遇的一切事情,都会展现出“毫无波澜”的状态。

尤其是身处职场、“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个群体,面对多方面的生活压力,索性不再努力奋斗,“一躺了之”。

摆烂”这个词汇,相信熟悉NBA的人都了解,原本指那些战绩不佳的球队为了得到高顺位新秀球员的补偿;

索性对比赛胜利没有欲望,一个赛季下来赢不了几场球。

之后被引申为一种生活观,表示面对看上去难以挽回的局面,不再努力补救,任由其发展的态度,与俗话中的“破罐子破摔”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种态度在很多成长于上世纪的中老年人看来,毫无疑问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表现;

很多家庭也因此会有一些争执,甚至在部分媒体的宣扬之下,部分年长的人会形成一种“躺平不该,摆烂有罪”的批判声音

这种态度真的有错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表示,“我要是年轻人,我也躺平了。”

他以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一个桥段来举例: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为了配合很多现代化的机器、制度和生活方式等,不得不接受一种“改造”。

但原本多元化的个体性在这种改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适应,“躺平”和“摆烂”就是不适应的一种表现。

诚然,年长的几代人经历过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彼时如今天这样高效、便捷;

甚至“去人类化”的生活方式还远未形成,我们的生活比现代慢很多。

举个例子,很多老年人在年轻时也是厂里的劳动模范、掌握各种技术,但如今外出办事就医时,对于各种app和线上操作完全应付不来。

所以他们在评判当下的年轻人“躺平”、“摆烂”的时候,也是在自己当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判断;

这种代际差异本质上还是源自于社会发展导致的观念错位。

因为如今很多人面对的生活比当年难度高很多。以工作本身来说,现代化追求效率,人在其中的存在方式各异;

很多工作不再是高强度的简单机械重复,而是求新、求效、求质的,长此以往。

现代的人们会陷入一种灵感枯竭型的职业倦怠burnout),从而在短时间内对工作乃至生活失去兴趣,感觉易怒,没有耐心。

技术哲学领域的代表学者西蒙栋(Gilbert Simondon)认为,个体意识主导下的生活观念;

更像是结域(Territorialisation)和不断再结域的反复过程。

所谓结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秩序进行编制、分类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对“舒适区”的营造过程

很多工作本身将人束缚在工时、绩效、项目、等可量化内容以及加班、内卷等各种危机中,令人在疲惫的同时感到焦虑。

年轻人的“躺平”和“摆烂”则是在摆脱这些束缚的一种尝试,同时寻找和营造自己新的生活领域。

同时,纵观整个现代化的过程,资本的快速流动、劳动价值日渐固化、以及社会关系的松散显示了一种比较不稳定的状态;

德国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将这种状态称之为“流动的现代性”。

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纽带可言”,为了避免随时会出现的危机;

人们必须将各种关系和联结都变成松散的、临时的、可以随时解开的,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应对策略。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要“躺平”、要“摆烂”,是因为很多事情自己即便努力了,也还是无法实现。

因为很多时候人一出生,其上限就已经确定了,如果没有阶层跃迁出现,诸如在一线城市买房、财富自由和事业有成这些事情都难如登天。

“躺平”观念的背后,也是让自己的生活和这些虚无缥缈的“人生目标”之间不要有过于紧密的联系,免得投入过多精力,也得不到任何回报。

与之相比,实际一些的生活还可能会带来一些满足感。

当我们把实现从国内扩展到全球就会发现,几乎任何国家都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类似“躺平”和“摆烂”的群体,发达国家也是一样

这是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性危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非国内的年轻人特有。

至于年轻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只要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其实也不必要循规蹈矩。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714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