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央行等三部门发布新规!取消个人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登记资金来源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自8月4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这份新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此次调整标志着我国反洗钱监管正从"简单阈值"管理迈向更精细化、更强调"风险为本"的新阶段。

政策调整背景与核心变化

此次《征求意见稿》是在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反洗钱法》正式施行背景下制定的。核心目标是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文件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客户尽职调查的"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

2022年1月,三部门曾发布相关管理办法,其中第十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这一规定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迅速登上热搜。公众意见呈现分歧,部分用户出于个人隐私以及存取款业务办理手续的便捷性等原因,并不赞同该要求。

监管理念转变与实施细节

新规体现了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从"一刀切"的简单阈值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控。对于风险等级较低的客户或业务关系,允许金融机构采取简化尽职调查措施,优化客户体验,降低合规成本。本次对现金存取业务尽职调查要求的降低,特别是取消5万元以上资金来源及用途的登记要求,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根据新规要求,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从事汇兑业务的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业务时,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但不再要求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用途。

本文源自:金融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684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