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李嘉诚又摊上事了,长实集团10人被拘捕,李泽钜正式回应

一、从港口到楼盘:李嘉诚的“多事之秋

因长和集团抛售全球43个港口的决定,李嘉诚近段时间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没想到的是,港口交易悬而未决,李嘉诚却又摊上事儿了,他旗下的长实集团开发的观塘安达臣道“港人首置盘”项目,因偷工减料被香港廉政公署(ICAC)调查,10名涉案人员被拘捕。

这场风波背后,不仅是长实集团的工程丑闻,更是李嘉诚商业帝国在全球化与本土责任之间的又一次碰撞。从年初的港口资产抛售争议,到如今的楼盘造假案,这位传奇富豪的“生意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拷问:当资本逐利遇上公共利益,如何平衡?

二、一场“钢筋里的腐败”

2025年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以代号“战鼓”的行动,突击调查长实集团开发的观塘安达臣道“港人首置盘”项目。该项目作为香港政府推出的民生工程,旨在以市场价八折出售1000套住宅,帮助中产家庭“上车”。然而,廉政公署发现,负责钢筋工程的分判商为牟利,竟通过行贿工程监督人员,偷工减料、篡改施工标准。

问题有多严重?

系统性造假:6栋楼均存在钢筋数量不足、间距过大、粗细不符甚至移位等问题,部分区域钢筋用量减少约30%。

行贿手段隐蔽:分判商以现金红包、高档宴请甚至夜总会消费贿赂监督人员,单次金额从数千至数万港元不等。

监管层层失守:总承建商员工、顾问公司驻地监督均被“收买”,默许违规施工长达数月。

尽管廉政公署评估认为“大楼结构无即时危险”,但事件已引发公众对香港首置政策执行力的质疑——当民生工程沦为利润工具,谁该为普通市民的安居梦负责?

三、长实回应:危机公关下的“李泽钜式谨慎”

面对舆论压力,长实集团迅速表态“高度关注、支持廉署行动”,并承诺配合补救措施。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5月22日股东大会上李泽钜的发言。这位李嘉诚长子以一贯的谨慎风格回应:

避谈具体事件:仅强调“集团现金流健康,足以应对不可预见风险”。

淡化经济预期:称“不敢预测未来”,但坚持“贴近市场”的销售策略。

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姿态,与长实近年频频抛售资产(如英国电网、上海和黄药业)的激进操作形成鲜明对比。或许在李泽钜看来,稳定投资者信心远比直面舆论更重要。

四、长实集团:李嘉诚帝国的“地产锚点”

要理解此次事件的影响,需回溯长实集团在李氏版图中的地位:

1. 核心旗舰:作为李嘉诚家族四大上市公司之一,长实承载着全球地产布局重任,旗下资产包括香港中环中心、伦敦巴特西电站等标志性项目。

2. 战略转型:2015年重组后,长实专注地产与基建,而长和系则接管港口、零售等非地产业务,形成“双轮驱动”。

3. 争议标签:近年因抛售中国香港及内地资产、加码英国基建,长实被批“脱港化”,其民生项目屡屡卷入质量纠纷。

此次涉事楼盘,正是长实2020年以49.5亿港元低价竞得的政府地块,彼时被标榜为“政商合作典范”。然而,当民生项目成为利润压榨的牺牲品,长实的商业伦理再度遭受拷问。

五、蝴蝶效应:从股价到声誉的连锁冲击

尽管长实股价在事件曝光后仅微跌0.6%(收于32.9港元/股),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监管收紧:香港政府已要求全面审查首置盘工程标准,未来开发商或面临更严苛的合规成本。

信任危机:作为香港最大地产商之一,长实若被贴上“偷工减料”标签,可能影响其后续竞标政府项目的能力。

家族传承隐忧:李泽钜接棒后频现争议操作(如港口出售、中药资产剥离),此次事件恐加剧市场对其领导力的质疑。

更深远的是,此事折射出跨国资本与本土责任的矛盾——当李嘉诚将半数资产投向英国基建时,香港市民难免诘问:曾经的“爱国商人”,是否已把民生福祉让位于资本腾挪?

六、结语:商业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港口到楼盘,李嘉诚的2025年注定不平静。当“战鼓”行动的警钟敲响,长实集团的危机不仅关乎一栋楼的钢筋数量,更关乎一个商业帝国如何在全球化的狂潮中守住底线。

或许正如李嘉诚那句名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今天的“道”,早已不止于商业逻辑,更需承载对社会责任的敬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512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