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持续加码背景下,全球AI芯片巨头英伟达于2025年5月17日宣布彻底放弃Hopper架构对华出口,其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财报会议中明确表示:“未来不会再推出Hopper系列中国特供芯片。”这一决定标志着英伟达与中国AI产业的合作进入全新阶段,也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深刻裂变。
Hopper架构退场:一场“合规”与“管制”的博弈
H20芯片作为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版”产品,曾被视为其应对美国出口管制的“生存策略”。该芯片基于Hopper架构,通过阉割张量核心、限制超频能力等手段,将性能压缩至旗舰芯片H100的三分之一,但仍保留CUDA生态兼容性,成为中国企业训练大模型的刚需。2024年,H20在中国市场狂销80万片,为英伟达贡献171亿美元收入,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3%。
然而,美国政府于2025年4月突然将H20纳入无限期出口管制清单,要求其必须采用GDDR显存而非高带宽内存(HBM),直接切断了Hopper架构的合规路径。英伟达被迫计提55亿美元库存减值损失,股价应声暴跌6.9%。黄仁勋直言:“Hopper已无法再调整。”这一表态不仅意味着H20的彻底停售,更宣告英伟达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对华出口的终结。
战略转向:Blackwell架构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面对Hopper架构的“断供”,英伟达正秘密开发两款替代产品:一款是采用GDDR7显存的“H20青春版”,通过移除HBM规避管制;另一款则是基于Blackwell架构的定制芯片,预计2025年晚些时候发布。然而,这一策略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是技术阉割的边际效应。H20青春版需进一步削减内存带宽和互联速度,可能影响其在大模型训练中的竞争力。而Blackwell架构虽性能更强,但需满足美国政府对显存类型、算力密度的严格限制,能否实现“合规”与“性能”的平衡仍是未知数。
其次,存在生态壁垒的松动风险。中国AI企业正加速转向国产芯片。华为昇腾910B在FP16算力、INT8推理等核心指标上已超越H20,且单卡训练性能达H100的85%,功耗降低20%。2025年第一季度,昇腾910B出货量突破60万片,单卡价格降至7万元,较H20低36%。
这其中,也包含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已明确要求新芯片必须采用GDDR显存,这一限制可能迫使英伟达不断妥协,最终削弱其产品竞争力。
市场裂变:中国AI芯片的崛起与全球格局重塑
英伟达的退出为中国AI芯片厂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据行业研究机构Omdia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芯片市占率从8%跃升至15%,华为、寒武纪、海光信息等企业已形成规模化出货能力。其中,华为昇腾910B在百度、阿里等企业的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中表现优异,推理成本较H20降低80%。
这一趋势背后,是中美科技博弈的深层逻辑:美国出口管制迫使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而市场规则的重构,使得中国AI芯片厂商通过“性价比+生态适配”策略,逐步打破英伟达的垄断。例如,昇腾910B通过优化编译器和工具链,实现了与CUDA生态的兼容,降低了企业迁移成本。
全球供应链的分化导致英伟达虽计划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但核心设计和生产仍保留在海外。这种“技术隔离”策略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阵营化”趋势。
英伟达的“断臂求生”与中国的“破局之路”
英伟达的退出标志着其中国战略的重大调整。从短期看,这一决定将导致其在中国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流失;但从长期看,或迫使其加速技术迭代,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英伟达可能通过“云服务+订阅制”模式,绕过硬件出口限制,向中国企业提供算力服务。
对中国而言,英伟达的退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国内AI企业需加快国产芯片的适配和优化,避免因供应链中断导致研发进度受阻;另一方面,政府需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HBM内存、先进封装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正如黄仁勋此前所言:“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人工智能市场,未来几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可能将达到500亿美元。”在这场技术博弈中,谁能率先突破“卡脖子”环节,谁就能掌握未来全球AI产业的主动权。而英伟达的Hopper架构退场,或许只是这场变局的序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