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连战:我支持两岸统一,但前提是大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

连战,这个名字在两岸关系的话题里总是绕不过去。2021年4月,他推出新书《和平宣言》,直接抛出一句重磅话:“我支持两岸统一,但前提是大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

有人觉得他务实,愿意直面问题;有人说他天真,想法太理想化;还有人说他这是在玩火,把敏感话题往风口浪尖上推。那么,连战到底是怎么想的?

连战对两岸关系的态度:统一可以,但得有条件

连战对两岸关系的核心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支持统一,但得有前提。他的前提是啥?大陆得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可不含糊。

连战一直推“九二共识”,这东西是1992年两岸谈出来的一个模糊约定。啥叫“九二共识”?简单说,就是双方都认“一个中国”,但具体啥是中国,各有各的说法。

大陆说是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这边说是一个中国包括“中华民国”。这共识虽然模棱两可,但至少给了两岸一个能坐下来聊的基础。

2005年的“连胡会”,连战把“九二共识”拿出来重申了一遍,还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新方针。这次会面之后,两岸关系确实缓和了不少。

经济上、文化上、人员往来都多了起来。2008年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一落地,台湾人能直飞大陆,大陆游客也开始往台湾跑。这背后,连战没少出力。

但他这次在《和平宣言》里加了个“前提”,意思很明白:统一不是不能谈,但大陆得承认“中华民国”不是空气,得给它一个位置。这立场跟过去比,多了点争议。

“中华民国”在台湾:既是根基也是包袱

“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对台湾来说,意义复杂得很。1949年,国民党输了内战,带着“中华民国”政府退到台湾。

从那以后,“中华民国”就在岛上扎了根。宪法、法律、军队、学校,全都用这个体系。虽然国际上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越来越少,但在台湾内部,它还是官方名号,是个绕不过去的现实。

对不少台湾人,尤其是老一辈和深蓝派,“中华民国”不只是个政治符号,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他们觉得,“中华民国”代表正统中国,跟大陆的文化、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连战这种深蓝背景的人,自然对“中华民国”有深厚感情。他在书里提的“正视存在”,其实就是在为这个认同争取空间。

但现实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地位没以前那么稳了。民进党上台后,通过教育改革、媒体宣传,拼命推“台湾人”认同,淡化“中华民国”的概念。

年轻一代长大后,很多人觉得“中华民国”是个老古董,跟他们的生活没啥关系。民调数据也显示,认同“中华民国”的比例在下降,更多人想维持现状,或者干脆走更激进的路。

大陆对“中华民国”的态度,从来没含糊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就说“中华民国”已经完蛋了,不存在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压根没啥“中华民国”的份儿。

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把台湾问题当成内政,不让外人插手。在两岸关系里,大陆认“九二共识”,但只认“一个中国”那部分,不接受“各自表述”里带上“中华民国”。

连战说“大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大陆这边反应很冷淡。对大陆来说,“九二共识”的底线就是得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想拿“中华民国”当谈判筹码,门儿都没有。

国台办发言人早就表过态:“‘中华民国’是历史名词,现在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里没这东西。”大陆学者也分析,连战这话有点像在模糊主权边界,给深蓝派撑腰,但这跟大陆的底线对着干,基本没戏。

连战的新书一出,台湾内部立马吵翻了天。深蓝阵营挺他,觉得“中华民国”不能被抹掉,得有个说法。绿营则跳脚,指责他“向大陆示好”,甚至有人喊“出卖台湾”。这争议不是一天两天能平的。

在大陆这边,连战的观点被看成一种政治策略,想给国民党争取点谈判空间。但实际操作上,大陆压根不买账。有学者直言,他的想法跟“两国论”有点像,试图搞“一中一台”的模糊地带,这可是大陆最忌讳的红线。

国际上,这话也被拿来炒作。美国等国家立马抓住机会,喊着“台海安全”,把台湾问题当牵制中国的工具。连战的“前提论”无形中给这些外部势力递了把梯子,让台海局势更复杂了。

两岸统一的路没停下。大陆在经济、文化、军事上持续发力,民间交流也越来越频繁。2023年,福州搞了个两岸青年论坛,来了好几百台湾学生,这事儿让人看到点希望。连战虽然淡出了,但留了个大问题:两岸咋在历史和现实间找平衡?

连战的“前提论”听着有道理,但现实里不好使。为啥?两岸的立场差太远了。大陆把“一个中国”当铁律,不容商量;台湾这边,包括国民党在内,总想以某种对等身份谈,这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

岛内民意也是个大坎儿。民调显示,超过半数台湾人支持“永远维持现状”,对身份认同和未来走向迷雾重重。这种氛围下,任何涉及统独的话题都容易炸锅。连战想调和“统一理想”和“台湾现实”,但既没法让大陆点头,也没法让台湾这边统一意见。

再说大陆这边,近年推了不少惠台政策,像经济融合、文化交流,都是想用共同利益拉近距离,为政治对话铺路。但前提还是得认“一个中国”,连战的“中华民国”条件,压根不在大陆的考虑范围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95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