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软搞出个大乌龙,全球好多地方的电脑突然“蓝屏”了,银行、医院、机场一片乱糟糟。
不过,这事儿真正让全世界瞪大眼睛的,不是微软这次翻车,而是中国在这场危机里稳得一批,几乎没受啥影响。
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搞“去美化”,把科技命脉攥在自己手里。
微软“蓝屏故障”是个啥情况
2024年7月19日,全球好多国家的电脑突然集体“蓝屏”,Windows系统直接瘫了。这事儿被专家称为“IT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故障”。微软后来说,这次事故大概让全球850万台电脑歇菜,影响可不小。
起因是美国一家叫CrowdStrike的网络安全公司,推送了个有问题的更新。这家公司专门做安全防护,他们的Falcon Sensor软件在全球企业里用得挺广。结果这次更新代码出了岔子,跟Windows内核冲突,直接把系统搞崩了。
受影响的国家不少,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都中招,美国尤其惨。航空、银行、医院、电信、零售、物流这些关键行业,上千万台电脑直接“死机”,服务基本停摆。全球供应链也跟着遭殃,尤其是航空业,美国好几家航空公司直接停飞,机场挤满了人。
比如,美国这边,沃尔玛、塔吉特这些大超市收银系统全挂,顾客没法结账,店都关门了。医院也好不到哪去,芝加哥一家大医院的电子病历用不了,医生只能翻纸质记录,手术都推迟了。航空更是乱成一锅粥,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空管系统也出问题,所有航班停飞。
英国那边,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电脑全崩,伦敦一家医院连病史都查不了,急诊手术也推迟了。澳大利亚金融市场乱套,悉尼的银行交易平台冻结,股票买卖停摆。
印度新德里地铁售票机坏了,通勤的人挤在站台出不去。日本东京的商店收银系统停了,只能收现金,好多店干脆贴出“暂停营业”的牌子。
牛津大学有个教授形容这事儿是“往互联网扔了颗原子弹”。全球94%的PC用的是Windows 10或11,微软这一失误,简直是连锁反应炸开了锅。
中国咋就没事
全球乱成这样,中国却跟没事儿人似的,公共服务、交通、医疗、零售照常运转。这可不是运气好,而是中国这些年“去美化”战略的成果。咱从几个方面看看,中国是怎么做到独善其身的。
中国早就开始弄自己的操作系统了。2001年,国防科技大学就开始搞麒麟操作系统,最早是基于FreeBSD,后来改成Linux内核。到2010年,麒麟和NeoKylin在政府部门的市场份额就占了90%。
2023年,中国还推出了开源桌面系统OpenKylin,用在航天、金融、能源这些行业里。另外,统信UOS和中科方德这些国产系统,也在企业和普通用户里推广开了。
2024年,政府采购政策又升级,要求政府和国企的电脑必须用国产CPU,比如申威,再搭配国产系统,像麒麟、统信UOS或者中科方德。
华为在政府台式机市场占了34%,中科可控和联想也有17%和6%的份额。笔记本市场里,华为、江苏国光、青岛雷神这些厂商也开始冒头。
这次“蓝屏”事件,国产系统和硬件的普及起了大作用。政府和企业用麒麟系统,关键设施用申威CPU,微软崩了,咱这边照样稳。《南华早报》都说,这标志着中国“去美化”战略初见成效。
华为这几年在“去美化”里绝对是个狠角色。2019年,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谷歌服务用不了,华为就憋着劲儿搞出了鸿蒙操作系统。一开始用在手机、平板上,后来扩展到笔记本这些设备。
2024年3月,有消息说微软对华为的Windows供货许可到期,华为PC得全面用国产方案,也就是国产芯片加鸿蒙系统。华为内部人士也证实,美国商务部没给延期。
2023年9月20日华为老大余承东在直播时就说过:“受制裁影响,Windows PC可能停供了,可能是最后一批,以后就用鸿蒙PC了。”
鸿蒙这套系统的成功,不光给华为自己撑了腰,也给中国其他科技企业开了个头。有了鸿蒙,中国在操作系统上不靠美国,这次“蓝屏”事件自然也就没啥影响。
芯片这块,中国以前老被美国卡脖子,但这些年憋着一口气,投入不少,成果也挺亮眼。中芯国际是国内芯片制造的领头羊,制程技术一直在进步,2024年14nm芯片量产了,7nm也在研发上有了突破。华为海思、紫光展锐这些企业在芯片设计上也挺牛。
这次“蓝屏”事件,国产芯片也帮了大忙。政府和国企采购的电脑用的是申威CPU,硬件上也实现了自主可控,不用看别人脸色。
信创,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是中国为了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搞出来的。核心是通过行业应用,建起国产软硬件的生态体系。
2022年9月,国资委要求央企、国企全面用信创系统。2024年5月,新一轮国测结果出来,服务器操作系统多了好几个,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大厂,还有麒麟信安、凝思这些企业都加入了。桌面系统主要是麒麟、统信和方德,内核版本也都升级了。
天风证券说,信创需求是大趋势,央国企信创会加速,进入2.0阶段。这次“蓝屏”事件,信创产业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底气,没让咱们跟着翻车。
“去美化”这事儿有啥意义
中国“去美化”战略的成功,不光在这次“蓝屏”事件里露了脸,对全球都有借鉴意义。
现在这年头,信息技术渗透到方方面面,操作系统、芯片这些核心技术要是靠别人,国家安全就悬了。一旦技术出问题,或者国际关系紧张,后果不堪设想。
这次“蓝屏”事件,全球好多国家的关键行业因为Windows崩了直接瘫痪,技术依赖的风险暴露无遗。中国靠“去美化”,把操作系统和芯片攥在自己手里,国家安全有了保障。
“去美化”逼着中国企业加大研发,科技创新也跟着上来了。操作系统、芯片这些领域,中国企业硬是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比如,华为的鸿蒙从零开始,短时间就用到了各种设备上。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上的突破,也给中国芯片产业打下了底子。这些成果,不光提升了竞争力,也给全球科技发展添了把火。
这次中国在“蓝屏”事件里的表现,让全球都刮目相看,好多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经验。有些发展中国家找中国合作,想学学自主研发的路子。
华为、阿里这些企业也趁机扩大国际市场,输出国产系统和云服务。2024年下半年,华为跟几个非洲国家签了协议,提供鸿蒙解决方案,中国的技术实力和影响力算是彻底站起来了。
全球咋看这事儿
“蓝屏”事件不光让中国“去美化”火了一把,也让各国开始反思技术依赖和自主可控的问题。
欧盟在事件后加速“数字罗盘”计划,要到2030年实现数字主权。欧洲各国投钱支持本土云服务和开源软件,德国、法国还扶持本地科技创业公司,想打造自己的技术生态。欧盟委员会直接说:“靠单一供应商风险太大了。”
印度把“数字印度”计划升级,砸钱开发国产系统和芯片。巴西、俄罗斯这些国家也跟着宣布类似计划,想少依赖外国技术。
美国这边,国会直接炸了锅,参议院开听证会,查微软的软件更新流程,还质疑科技巨头对关键设施的影响。有人提议立法,要求公共安全相关的软件更新必须强制测试。微软还吃了集体诉讼,客户要求赔偿停机损失。
这事儿还让大家重新审视技术供应链的脆弱性。好多企业开始找多个技术供应商,不想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开源软件像Linux用的人多了,有些国家还考虑基于Linux定制自己的系统,防着以后再出类似危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