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新华社向高校开炮:大门要向公众开放,高校能关一时不能关一世!

近期,新华社向高校开炮,要轰开高校的大门。

小编举双手支持新华社,紧闭的高校大门早就该打开了。

小编以前经常到各个高校走走看看,也曾回母校操场上跟学弟打球,到教学楼上上自习听听课学一些技能知识,虽然毕业了,感觉还没离校园太远。

但自从疫情以来,各个高校封闭的校门就不愿意对外开放了。

武汉大学以樱花闻名,以前每到樱花季挤满了赏花的市民,今年再到武汉旅游游玩,找朋友一起进去的,今年感觉人比以往少了至少一半。

校外人群鱼龙混杂,如果杜绝外来人群进入高校,对于校园来说就更加方便管理了。

高校大门关闭看似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实则是思维观念上的障碍。

本来,高校封闭管理也只是短暂的三年,向民众开放就会让高校管理混乱的说法只是一些高校慵懒无能的托辞,高校大门,可以关闭一时,绝不会关闭一世。

有人可能说,高校是学习的地方,不对外开放是为了维护校园秩序。

可是别忘了,高校不是中小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这么与社会完全隔绝没必要,不管是我们上学时,还是毕业后回去打球那段时间,我们从没觉得这么开放对学校正常秩序有什么影响。

由网易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品的“中国大学MOOC”首页封面为“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很多大学生在这个app学习,也深受“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这个理念影响。

但现实是大多数好的大学都有实体物理围墙,并且不对外开放,甚至很多校友都进不去自己的母校,我们的高校真的要防外面人防的这么紧吗?外面并没有那么不安全。

高校对公众开放大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需赘言,这在民众的呼声、媒体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到。

当前国家的大门对全球越开越大,与国家共同成长的国内高校,没必要,也不可能将自己包裹成社会“孤岛”,与民众隔绝。

这不是高校应有之义,也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疫情期间高校的封闭管理方式只是权宜之计,不应该成为常态,高校大门关闭看似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实则是思维观念上的障碍。

当然,在高校大门集体对外关闭情况下某个高校突然一下子打开会引发很多问题。

天津大学前段时间开放三天出了很多事情,例如有小孩在食堂洗手台小便的,一堆大人小孩压海棠树踩草坪摘花的,学生一堆丢东西的,学生食堂吃饭排不上队的等等,为此在校学生们在集市上校园墙上都苦不堪言了,很多人不能安心学习,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大规模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之前关闭校园的结果,高校开放大家新鲜,一下子就涌入很多人进入大学校园参观,这些人良莠不齐,存在一些素质低的人群,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低素质人就得画地为牢,不允许外人进,这显然违反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初衷。

虽然说现在这个社会戾气较重,校园安全不容小视,但是大学生不是小学生,到底有没有必要封闭管理,难道大学生就不出校园了,一直在象牙塔里受保护?

大学是半个社会,是为学生走向融入社会做铺垫的,大学都像小学初中一样被保护得密不透风,大学生毕业后被推向社会,谁再给予他们保护啊?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当然学校工作人员别懒,跟疫情前一样组织巡视,摄像头覆盖校园每个角落,影像都重新开起来,高校选择对外开放后安保方面更要加强,这是学校的责任。

高校不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学校最简单最粗暴的管理办法,为了便于管理,干脆一关了之。

高校大量资源可以浪费,反正不缺钱!以前国家钱多高校都有钱,但现在财政缺钱高校自然不能独善其身,现在高校经营80%的费用是靠国家拨款的,学生那点学费可以忽略不计!

相关主管部门及学校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呢?学校的食堂、体育等都是很好的资源,完全可以免费或者部分资源shoufei对外开放呢?

有一说一,大学一封了之肯定是不好的,但反过来一开了之同样受不了。综合来看,无偿预约限流>完全封闭>完全开放,各个地区博物馆等大型场馆都采取身份证实名预约,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方式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63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