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董明珠“间谍论”持续升级!官媒点名狠批,胡锡进提醒违反劳动法

董明珠又惹事儿了!

众所周知,董小姐向来以“敢想、敢说、敢做”闻名,每一次公开露面她都能走红一波,即便是这次的对内会议,她依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创造了两个大热门。

4月22日,格力电器集团在珠海召开了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今年71岁的董明珠以100%的投票率再次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能被全票认可,董小姐心情大好,所以在股东大会上多说了几句,然而就是这几句话让她上了热门。

4月22日,格力召开董事会选举新一任董事长,71岁的董明珠又一次高票连任,继续掌舵格力。这已经是她带领公司走过的第24个年头。

不得不说,董明珠对格力就像对自家孩子一样操心,业绩也确实摆在那儿。不过,这些年的“铁娘子”风格,也让她说话越来越不拐弯。

这不,一发言直接把不少海归的路都给堵死了——她当众放话:“格力在培养人才时,坚决不用海归派!”

更直白的一句是:“海归里有间谍,我也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这次大会上,董明珠一上来就整了个“大动作”,第一件出圈的事,就是“影射”小米汽车。

从现场视频看,她坐在主席台上,对着一众股东说道:小米汽车前几天出了人命事故,车烧了人也没了;而格力的电动公交车,在北京大一路跑了十几年,从没出过火灾,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和实力!

她说这话,表面上是想给大家汇报业绩,强调格力钛公交车的安全性,但开头就拿小米汽车起火事件来比,难免让人觉得她是在“踩一捧一”。

更何况,董明珠和雷军之间那点“旧账”,业内人都知道。

有媒体直接点名批评,认为董明珠“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这类言论,根本就没道理,说白了就是瞎讲。

如果说她强调责任心、创新力这些话大家还能认同,那突然甩出个“间谍论”,就彻底暴露了她在用人这块的保守和老观念,多少带点“刻板印象”的味道。

第一个站出来怒怼的就是《新京报》。

他们直接点明:你格力不想招海归可以理解,但你没必要给人家乱扣帽子、制造对立吧?张口就说“海归里有间谍”,这简直是在挑战基本常识,完全没有道理。


这其实暴露的是你企业用人理念太老旧,根本看不见人才的多样性。紧接着,经济学家马光远也发文开炮:董明珠说“绝不用海归派”就是在搞反智,简直是开倒车,对企业品牌影响太大,说白了就是脑子出了点问题。

言论越闹越大,连早已退休的胡锡进也忍不住了,发文点名批评董明珠,要求她向所有海归公开道歉。

不少人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她对海归群体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4月24日,胡锡进也发文点名董明珠,直言:你作为公众人物,说话就得负责任。这种话不仅影响你自己,也影响你代表的品牌。既然说出这种话,就该出来公开道歉。

胡锡进一上来就直言不讳:董明珠这话已经不是口误了,是赤裸裸地歧视,已经踩线了。

他说,国家法律明确保障每个人的平等就业权,企业不准因学历、出身、是否海归等划分人群、搞排他。

可董明珠却直接给海归贴了“可能是间谍”的标签,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搞得好像留过学就不可信一样。

胡锡进还举例说,间谍这种事是个人行为,和你是不是海归、在哪读书没半毛钱关系。各行各业都可能出内鬼,不能因为个别人出问题,就把一群人全否定了,这说不过去。

虽然董明珠嘴上说重视“年轻化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她后面那句“海归里有间谍”的话,立马把前面的好感全给毁了。说白了,企业要怎么用人,按自己的发展需要来安排,本来没啥问题。像华为当年搞“土狼文化”,也是为了锻炼本土团队,但人家可没打着旗号排斥谁,更没把某个群体贴上负面标签。

董明珠的问题是,她把“不招海归”跟“防间谍”扯到一起,用一句没证据的主观判断,把一整类人都划成了潜在风险。这种“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的思维,不光不合理,还容易引起社会对“就业公平”的警觉和反感。

海归一直是中国人才队伍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少年轻人怀揣梦想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回国,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本事为国家出一份力。不管是科技、金融,还是文化产业,到处都有海归打拼的身影,他们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

结果董明珠一句“海归里有间谍”,把一顶帽子直接扣到整个群体头上,不仅让人寒心,也把这些本该被尊重的人推上了风口浪尖,难免让人觉得又委屈又愤怒。

企业家说话得有分寸,董明珠这番话伤的可不只是找工作的年轻人,连一批真正回国搞科研的科学家也中枪了。数据摆在那儿,中科院有35%的骨干是有留学背景的,这不是小数目。

再看时间点,2022年她还挺认可海归的,怎么现在态度突然180度转变?有业内人士猜测,这可能跟格力最近日子不好过有关。

手机项目亏损、空调市场份额下滑,2023年研发人员流失率还猛增了8%。这时候抛出这种激进言论,怎么看都像是想转移大家注意力。

胡锡进这次发声,是在守住社会的公平底线。今天你能因为学历歧视,明天是不是就可能地域黑了?董明珠不妨学学宁德时代,人家低调全球招才,专心搞技术,不靠“放炮”博关注。

董明珠跟新京报这场争论,其实给大家提了个醒——企业选人用人,得讲理性,不能一杆子打死一类人。

选人才,不能光看你是不是海归,是不是本土的,更不能用学历、出身来划线。海归的优势是国际视野和新思路,本土人才熟悉国情、落地执行能力强,各有各的长处。

关键是看人是不是合适,是不是能干活、干成事。不能因为人家头上贴了“海归”这个标签,就当成问题看。这不仅狭隘,也可能让企业错过真正有本事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527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