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大快人心!上海一男子多次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被抓!网友:活该!

兄弟们,我每个月蹲监狱门口‘捡漏’,专挑刚放出来的妹子下手!”——你敢信?这种毁三观的“猎艳”宣言,竟出自一个30岁男子之口!更离谱的是,他还晒出“战利品”照片,自称“每月都有收获”!结果?警察叔叔直接送他“银手镯”套餐!这事儿究竟有多恶心?往下看,三观震碎!

就在 4 月 11 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布了一则警情通报,有个 30 岁的男子余某,因为编造虚假信息被行政拘留了。那他编了啥离谱的事儿呢?他居然说自己多次在女子监狱门口 “猎艳”!我的天呐,这脑洞开得比宇宙还大!

编造“猎艳”剧本,结果把自己送进局子!

4月11日,上海静安警方一条通报冲上热搜:30岁男子余某因编造“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的虚假信息,被行政拘留!消息一出,全网炸锅——“蹲监狱门口泡妹子?这操作太阴间了吧!”

根据网友爆料,余某在微信群里吹得天花乱坠:“每周监狱放人,我就蹲点挑人!给她们点小恩小惠,再‘拿下’!”甚至还发女性身体部位照片,炫耀“战绩”。更恶心的是,他谎称“女囚出狱身上带伤是被打的”,结果警方一查——照片里的妹子是他女朋友!1月份刚刑满释放,伤是骑车摔的!

网友辣评:

“拿女朋友照片造黄谣?这恋爱谈得比谍战片还刺激!”

“监狱门口搞‘选妃’?脑子被门夹了吧!”

为何全网愤怒?三大恶心操作曝光!

1️⃣ 消费女性苦难:女子监狱关押的是服刑人员,本就是人生低谷。余某却编造“猎艳”故事,把她们的痛苦当“刺激剧情”,吃“人血馒头”!

2️⃣ 抹黑司法形象:造谣“女囚带伤出狱”,暗指监狱虐待,直接打脸司法公正!

3️⃣ 制造性别恐慌:把女性物化成“猎物”,煽动“出狱女性易被侵害”的焦虑,让普通人安全感暴跌!

网友共鸣:

“我表姐刚出狱,找工作都被歧视,这种谣言不是要她命吗?!”

“监狱管理躺枪,警察叔叔辛苦维护的信任全被毁了!”

法律下场:造谣一时爽,拘留所里躺!

余某为啥被拘?《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写得明明白白: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最高拘留10天!警方通报直言:“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所以从重处罚!

普法小课堂:

如果谣言引发大规模恐慌或利益损失,还可能触犯《刑法》291条,最高判7年!

别以为网上吹牛不犯法,警察叔叔顺着网线就能找到你!

网友喊话:

“建议全网普查,把造谣的全都送进去!”

“支持严惩!网络不是垃圾场!”

同类案件盘点: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余某不是第一个作死的,看看这些“前辈”的下场——

1.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2020年)

杭州28岁的谷女士在小区快递站取包裹时,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视频。郎某与朋友何某为博眼球,编造“已婚少妇与快递小哥出轨”的狗血剧情,伪造微信聊天记录并扩散至多个微信群。短短3天,谣言全网传播,阅读量超6亿次,谷女士因此遭遇“社会性死亡”——被公司劝退、确诊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

法院以“诽谤罪”判处郎某、何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并要求赔偿谷女士精神损失费10万元。此案系全国首例“网络诽谤公诉案”,写入最高检指导案例。

“一张偷拍照+聊天记录生成器=毁掉一个人”,造谣成本之低、危害之大令人胆寒。

重庆男子编造“加油站爆炸致人死亡”谣言案(2023年)

2023年8月,重庆网民为给自媒体账号引流,使用PS软件伪造“某加油站爆炸现场”图片,配文称“事故致人死亡,多人受伤”。谣言迅速引发民众恐慌,大量市民拨打120、消防电话求证,导致应急热线瘫痪。当地政府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但仍有多家加油站因恐慌性停业损失超百万元。

因触犯《刑法》291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判。

民生安全类谣言极易引发群体性焦虑。此案后,要求平台对“灾难”“事故”等关键词实施AI+人工双重审核,发现谣言需1小时内下架。

网红自导自演“家暴”骗捐案(2024年)

某平台网红“小美”(化名)为涨粉百万,与男友合谋拍摄“被家暴”视频:男友持拖鞋抽打其背部,她则哭诉“长期遭虐待”。视频获千万点击后,小美开通直播募捐,声称“需要治疗费逃离魔爪”,骗取网友打赏53万元。后因男友在另一直播间炫耀“演技”穿帮,真相曝光。

二人因诈骗罪被判,退赔全部违法所得,平台永久封禁其账号。

利用公众同情心牟利的行为,透支社会信任。

大学生造谣女同学“卖淫”致其自杀案(2024年)

江苏某高校男生追求同班女生遭拒,为报复,他盗用朋友圈生活照,拼接色情图片后发布至校内论坛,称其“长期从事性交易,包夜2000元”。帖子被转发至多个社交平台,女生遭陌生人性骚扰电话轰炸,最终割腕自杀(经抢救脱险)。警方调查发现,王某还创建了20余个虚假账号自导自演“嫖客”身份。

王某因“侮辱罪”“诽谤罪”数罪并罚。

校园谣言具有熟人传播的“精准杀伤力”。此案促使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网络法治”必修课,并将造谣纳入学生诚信档案。

网络不是法庭,但法律专治各种不服!

深度剖析:为什么总有人“作死式”造谣?

1️⃣ 流量至上,良心喂狗:

“黑红也是红”的心态作祟,为了点赞关注,毫无底线!

2️⃣ 侥幸心理,法盲当道:

以为匿名就查不到,殊不知警方分分钟溯源!

3️⃣ 社会焦虑,煽动情绪:

性别对立、黑幕等敏感话题,最容易引爆舆论!

专家建议:

平台应加强敏感词审核,见一个封一个!

普通人看到谣言,随手举报比骂街更有用!

六、普通人如何避免“被谣言坑死”?

吃瓜不信瓜:看到劲爆消息,先问一句:“有实锤吗?”

保护隐私:少在社交平台晒定位、照片,防小人偷图!

勇敢维权:若被造谣,立刻截图报警,别让坏人逍遥!

“转发这条文章到家族群,提醒爸妈别信朋友圈小作文!”

一些网友比较理性,他们在评论中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呼吁大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可以说,网友们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网络环境能越来越好,社会能更加和谐稳定。

家人们,通过余某编造女子监狱 “猎艳” 这事儿,咱可都得长点心。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真假难辨,我们要学会擦亮眼睛,辨别是非。同时,也希望那些想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博眼球的人,赶紧打消这个念头。

余某被拘大快人心,但类似事件依然频发!你遇到过造谣吗?

大家对这事儿还有啥看法,都在评论区留言,咱一起唠唠!

最后喊话:

网络不是垃圾场,管住嘴、守住心!

拒绝谣言,从你我开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26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