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智驾事故频发,官方警告华为,鼓吹“解放双手”就是在“玩命”

车企现宣传大胆,称驾驶时可双手离开方向盘,且在微博表示长期如此也不觉累。

余承东在官方警告后仍称,后续驾驶中他犯有类似问题,此表态似表明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误。

当前“智驾”技术是否真如此强大?车企的宣传内容是否确实无误?

【车企鼓吹“自动驾驶”真能信任?】

小米汽车爆燃事件揭露了车企智能驾驶宣传的真相,当前各车企纷纷强调汽车的“智能”,这一事件对此类宣传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当前科技尚难实现全自动驾驶,但许多消费者被误导。例如,清明时节,一个相关视频意外走红,展示了此类误导信息。

小米汽车驾驶位上,车主酣睡,旁人提醒减速却无果。此行为漠视安全,无异于拿生命开玩笑。

按现行官方规范,抽烟或查看手机均视为影响驾驶,而你直接睡着,安全问题显然无法得到保障。

车企对发展趋势亦担重责。如余承东微博所言:“我因懒惰未握方向盘。”此言凸显车企在自动驾驶中应负的责任。

该句话极具误导性,消费者或误以为华为总裁都如此驾驶,便效仿之,实则此行为极其危险。

余承东直播被封体现风险,因他全程依赖智能自动驾驶,未握方向盘,工作人员频繁提醒其注意安全。

他曾提出,智能驾驶普及后应修订交通规定,但这略显荒诞,因为当前大部分汽车尚未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理想汽车CEO指出,当前车企宣传存在误导,如自动辅助驾驶、L2.9等未达全自动标准,却误导消费者认为可完全放手,此类宣传不应存在。

消费者或许对专业词汇了解有限,易受车企宣传影响,从而选择信任并放手方向盘。

机械组合的设备存在故障或老化可能,若汽车处于“智能”驾驶模式,面临的安全风险将显著增加。

【“智能驾驶”事故问题频出】

众人多因小米汽车事故知晓“智能驾驶”风险,实则新能源汽车的“智驾”问题早已存在。

众人普遍认为,特斯拉作为首个提出“智能驾驶”概念的车企,在安全方面应有相应保障。

在美国,特斯拉无法保证“自动驾驶”模式完全安全,例如去年西雅图发生一起特斯拉撞人致死事故。

后续当地交通部门调查显示,事故发生时该汽车处于“自动驾驶”模式,驾驶员也承认自身疏忽。

他因看手机未紧握方向盘导致事故。事后,马斯克承认,自己先前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评估过于乐观。

众多国内车企仍主打“智能驾驶”为卖点,通过直播驾驶视频,直接向消费者展示技术,以期吸引他们选购自家汽车。

但他们驾驶的车辆多为顶配,然而消费者购车时倾向选择性价比看似更高的车型,而非最高配置。

标准版通常较顶配缺少诸多外部设备,难以全面监视道路突发状况。若驾驶员依赖车企宣传的“全自动”驾驶,发生事故的风险较高。

雷军多次强调,即便在“智能驾驶”模式下,驾驶员也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以防车辆无法检测的突发状况发生。

望车企勿过度宣传辅助驾驶,以免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已成熟到无需人为干预,确保信息准确,避免误导。

望司机们认清车辆“智能驾驶”等级,生命宝贵,一旦发生车祸,后悔将无济于事。

【专家建议引发争论】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规范智能驾驶等级,避免使用自动辅助驾驶等易混淆词汇。

需强化AI训练,提升其智能水平,以降低事故率。同时,当前道路检测技术尚存诸多不足,有待完善。

许多训练虽为拟真,却难以涵盖所有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部分专家建议,此类管理应由国家层面负责。

实现全部标准统一后,可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但此举必然导致成本显著增加。

众多网友意见不一,认为市场竞争能筛选优秀车企,但若技术共享,车企核心技术归属将成问题。

强大车企若共享技术,自家销量定会受影响。若所有车企技术相当,部分车企可能缺乏竞争动力,易陷入懈怠。

并非此提议全无益处,许多网友支持规范化,因官方管控下的车企,其安全性要求或高于车企自身标准。

众多网友发表了看法,他们支持真正的无人驾驶技术,但对于当前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智能驾驶模式,则不太赞同。

最后,关于智能驾驶,你有何见解?请在评论区踊跃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20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