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小米3死事故后续,省公安厅介入调查,龙门架摄像头拍出关键细节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开启导航辅助驾驶(NOA)的小米SU7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向高速隔离带,爆燃的大火吞噬了三位年轻女孩的生命。

事故前两秒,系统发出“注意障碍”警告,但驾驶员已来不及接管。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光鲜外衣,更将车企宣传的边界问题推至舆论中心。

一、车企宣传的“文字游戏”:当“辅助”被模糊为“自动”

1.术语包装背后的认知陷阱

“无人泊车”“全国都能开”“全程零接管”……车企用这些充满未来感的词汇,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高阶智驾”。例如,某品牌发布会宣称“点对点导航驾驶”,却未明确标注功能需依赖高精地图覆盖,且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这种“擦边球”话术,让消费者误以为技术已接近“自动驾驶”。

2.硬件差异的沉默真相

小米SU7标准版与Max版的智驾能力悬殊: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1颗毫米波雷达、84TOPS算力),而Max版配备激光雷达与508TOPS算力。销售人员常淡化这种差异,强调“全系标配智驾”,导致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低估风险。

3.安全警示的“隐形条款”

用户协议中“驾驶员需随时接管”的条款,往往隐藏在几十页文档末尾。某车企甚至在方向盘离手检测功能中设置“漏洞”——用一瓶矿泉水压住方向盘即可绕过系统警报。这种设计变相鼓励用户冒险。

二、事故解剖:2秒反应背后的技术困局

1.感知系统的致命盲区

涉事路段因施工临时放置塑料隔离墩,而小米SU7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无法识别这类低矮障碍物。工程师匿名透露:“毫米波雷达对静态物体过滤机制存在缺陷,遇到异形路障容易误判为背景噪声”。

2.人机接管的“时间悖论”

联合国ECE R157法规要求L3级自动驾驶需提前10秒预警接管,但涉事车辆仅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仅在碰撞前2秒报警。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分心驾驶者平均需要3秒以上反应时间,2秒预警形同虚设”。

3.逃生设计的缺失

事故后车门因低压电路断电无法解锁,暴露行业安全冗余设计不足。目前车辆普遍依赖气囊点火同步解锁,但算法无法覆盖所有碰撞场景。网友质疑:“为何不保留机械解锁装置?”

三、行业阵痛期:从流量狂欢到安全敬畏

1.监管重拳与警示升级

安徽高速新增电子屏提示“慎用智驾”,池州交警明确表示:“能不用尽量不用”[^用户输入]。北京、上海等地正试点强制车企在广告中标注智驾等级,违规者最高罚款销售额5%。

2.用户教育的“生死考场”

小米要求车主通过“智驾学堂”考试才能解锁功能,但考试内容多聚焦基础操作,缺乏极端场景模拟。相比之下,蔚来强制用户观看30分钟事故视频,并通过VR模拟暴雨天接管测试。

3.技术路线的反思

“纯视觉派”与“多传感器融合派”争论再起。华为、小鹏等企业开始回归保守路线,在L2+车型中增加冗余传感器。某车企高管坦言:“我们高估了算法应对长尾风险的能力”。

四、家属的声音与未解之问

遇难女孩母亲多次提到,女儿曾用“技术成熟”“百万公里零事故”的数据反驳她的担忧[^用户输入]。这种认知偏差,正是过度宣传种下的苦果。

事故车辆行车数据显示,碰撞前15分钟系统已7次发出“手握方向盘”提示,但驾驶员仅在最后2秒接管。

网友从高速龙门架监控中发现,事故前路段防撞桶缺失,仅用塑料墩临时围挡[^用户输入]。这引发多重责任争议:车企是否隐瞒系统缺陷?路政是否未尽养护义务?司法界人士预测,最终责任或按“车企40%、路政30%、驾驶员30%”比例划分。

尾声:方向盘后的生命重量

安徽某服务区加油站,新竖起的警示牌写着:“智能驾驶不是保险箱,你的眼睛比算法更可靠”。这场事故的遗产,或许在于让行业重新理解——技术进化的终点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让每个驾驶员更敬畏生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13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