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辆出了交通事故,不是直接找保险和交警,而是现在网络上发声找车企,要找车企给说法和给赔偿。
这次的铜陵小米SU7事故,晚上十点多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三名女大学生的小米SU7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由于修路改道,车辆反应不及时撞向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起火。
车门锁死、逃生无门,生命在火光中戛然而止。事后,遇难者家属声泪俱下地质问“为什么车门打不开”、“为什么系统只给了两秒反应时间”,并表示到: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也没有给我打过慰问电话。
小米针对事故也是多次出面回应,至于为啥没有联系受害者家属,小米给出的解释是,要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会面,当时还在等通知。
当社交媒体的热搜被“小米智驾缺陷”屠榜,人们突然意识到:这似乎不再是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而是一场关于技术、责任与信任的拉锯战。事故发生后,舆论的第一反应不是追问驾驶员的操作是否合规,也不是讨论保险理赔流程,而是将矛头直指车企,这真的是一个好现象吗?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出了事故都来找厂家,还有人愿意来生产吗?为何燃油车没有这个现象,到了新能源车时就有了?
这或许要从智能汽车时代的一场“认知错位”说起。过去,交通事故的责任链条清晰得近乎单调:超速、酒驾、疲劳驾驶……一切归咎于“人”。保险公司的定损员和交警的罚单是事故后的标配流程。但如今,当一辆车宣称“能自动识别障碍”“解放双手”,甚至被车主戏称为“电子司机”时,事故的归因逻辑就被彻底颠覆了。
人们开始相信,方向盘背后的“锅”,不该只由血肉之躯来背。
比如这次事故中,小米SU7的NOA系统在夜间仅提前2秒发出障碍警告,而人类从感知危险到完成刹车平均需要1.5秒以上,生理反应与系统预警的“死亡时间差”成了舆论的焦点。
比较讽刺的是,车企一边用“无限接近L3”“零接管”的营销话术撩拨消费者的信任,一边在说明书里用小字注明“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既要又要”的暧昧,像极了恋爱中的渣男语录。
车企当然不是无辜的旁观者。当雷军直播演示SU7的自动泊车,当车企广告里播放着车主在车内吃火锅的魔幻画面,当“智能驾驶”被包装成科技乌托邦的入场券,消费者很难不产生一种错觉:车比自己更靠谱。
可现实是,即便最先进的L3级辅助驾驶,本质上仍是“薛定谔的自动驾驶”——它可能在99%的路况下表现得像个老司机,却会在1%的极端场景中突然“宕机”。
就像这次事故中的小米SU7标准版,其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探测距离不足100米,而116km/h的时速下,每秒前进31米,从系统识别障碍到碰撞仅有6秒窗口期,留给人类的,不过是一次心跳的间隙。
更致命的是,许多车企将高配版的激光雷达方案用于宣传,实际卖给消费者的却是“阉割版”的视觉方案——这种“卖家秀与买家秀”的落差,无异于给消费者埋下认知陷阱。
但把责任全部推给车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偷懒?社交媒体上,总有人炫耀“全程脱手开高速”,把辅助驾驶当成全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后,又有人哭诉“系统害死了人”。
这种“用的时候当神器,出事时当替罪羊”的双标,暴露的是整个社会对技术边界感的集体迷失。就像遇难女孩的母亲所说,女儿对智驾存在“盲目信任”,而这种信任背后,有多少是源于车企的过度宣传,又有多少是人性中“懒”与“贪”的投射?
当消费者把生命托付给算法,却不愿花五分钟阅读车辆手册中的风险提示。
这场荒诞的“找车企运动”,本质上是技术狂奔时代的一记警钟。行业用“军备竞赛”的速度堆砌智驾功能,用“遥遥领先”的口号收割市场,却忘了给技术套上安全的缰绳。
这场博弈中没有赢家:消费者在“便利”与“安全”间进退两难,车企在“创新”与“保守”间如履薄冰,而逝去的生命,成了技术试错的代价。
对于这起事故,众多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找车企”存在众多疑点,认为发声的男生(遇难者罗某的男朋友)目的不纯,有带节奏的嫌疑。
网友的这种评论,我们也只是看看罢了,一切的一切,都还是要看警方的最后通报,我们就别急着先站队,但我相信,这肯定会促进行业更健康发展。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既不在法庭,也不在实验室,而在每个人对技术的清醒认知里。
下一次,当车企吹嘘“智能驾驶”时,我们该记住:再聪明的算法,也抵不过人类对方向盘的敬畏;再炫酷的功能,也换不回踩下刹车的那一秒本能。
毕竟,在生死面前,从来没有什么“自动驾驶”,车可以再造,人不可再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4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