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招人标准,给了中国家长当头一棒

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的爆火,让创始人梁文锋的用人理念意外成为教育话题。

这款春节后持续占据热搜的AI工具,正通过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冲击波。

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80后创业者,父母都是普通小学教师,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路径。

17岁考入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连续创业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创新人才的全新认知。

2023年创立的深度求索公司,其14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仅相当于大厂十分之一,却打造出全球顶尖的大模型,这背后藏着突破常规的用人哲学。

与主流科技公司截然不同,梁文锋团队近半数成员是刚毕业的年轻人,甚至不乏物理系转行的程序员、毫无经验的运维新人。

在暗涌wawes的采访中,他揭晓了团队成功的密码:选拔标准无关名校光环或名企履历,而是聚焦于两个特质——持续燃烧的激情与永不熄灭的探索欲。

这种理念在团队核心成员罗福莉身上得到完美印证,这位被雷军千万年薪挖角的95后工程师,曾冒着挂科风险从北师大电子系转攻计算机,靠通宵补课逆袭成为北大保研生。

她形容编程是"与确定性问题对话的艺术",当谈及代码调试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梁文锋最珍视的创新火种。

团队中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物理系学生自学攻克算法难关,有文科生转型成为产品架构师,这些"非典型人才"共同构成了DeepSeek的创新引擎。

梁文锋的团队培养模式更具颠覆性,他将复杂任务直接交给年轻成员,给予充分试错空间,认为"创新像野草,刻意栽培反而扼杀生命力"。

这种放养式管理催生了独特的工作生态:会议室里常见跨专业小组的激烈争论,代码库中保留着数十个失败模型的实验记录,甚至允许成员用20%工作时间研究"看似无用"的前沿课题。

这种模式对家庭教育具有启示意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2.3%的成年人自述存在"配角综合征",将个性缺失归因于童年时期的"乖孩子"教育。

当家长习惯用标准答案框定成长路径时,可能正在剥夺孩子应对AI时代的核心能力——那些无法被算法替代的独特思维与创造激情。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家长指着展品逐字朗读说明文字,孩子却被墙角蚁群吸引;

在科技馆中,父母忙着拍摄实验演示,孩子却盯着仪器结构若有所思。

这些被忽视的观察瞬间,恰是培养好奇心的黄金时刻。

梁文锋团队成员的成长轨迹显示,往往是某个偶然的发现(如拆解收音机、观察星轨运行)点燃了终身兴趣的火花。

教育研究者提出的"4R法则"(观察、重述、验证、重构)在此颇具参考价值。

当孩子拆坏玩具时,可以引导其绘制结构草图;当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时,不妨共同设计验证方案。

北京某国际学校的项目制教学案例值得借鉴:学生团队从木材采购到施工监理全程主导餐厅建造,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锤炼出跨学科能力。

AI时代的竞争本质是创造力的较量,DeepSeek团队证明,当算法能够完美复刻套路化思维时,唯有保持"非常规"才能突围。

这要求家长转变角色:从成长剧本的编剧变为探索旅程的导游,从标准答案的提供者变为思维碰撞的参与者。

就像梁文锋所说:"顶尖人才或许不在现成名单里,但我们可以自己培育创新的土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303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