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狂降55.52万!17万的宝马,刺痛了多少人!

从百万豪车到"十七万甩卖",宝马只用了不到一年。这个曾经站在金字塔尖的德国品牌,如今正被中国消费者亲手撕掉"高端"标签。i7直降55万,裸车价跌破20万,价格崩塌的速度比冰雹砸车顶还要猛烈。那些攒了半辈子钱才摸到方向盘的老车主,此刻看着账户里蒸发掉的数字,怕是连呼吸都带着金属锈味。

宝马的腰,终究还是被中国消费者打折了

三年前,宝马在中国市场年销80万辆,奥迪和奔驰连尾灯都追不上。销售展厅里的销售顾问连眼皮都懒得抬,加价3万提车是行业潜规则。BBA阵营里,宝马的底气最硬,硬到连新能源转型都懒得认真对待——燃油车卖得风生水起,谁在乎那些充电的玩具?

2024年成了命运转折点。特斯拉Model 3杀到23万,比亚迪海豹不到18万,小米SU7带着互联网基因横冲直撞。宝马展厅的冷气开得再足,也冻不住额头渗出的冷汗。最讽刺的是,当宝马第一次试探性降价时,老车主们集体欢呼——他们巴不得车价暴涨,好让自己手里的二手车跟着水涨船高。

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重锤。宝马i3降到19万那天,二手车商连夜修改报价单。某位2023年花35万购入i3的车主,在社交媒体晒出检测报告:车贩子开价14万,还得是"车况完美无事故"。还有更惨的,7系车主挂牌半年无人问津,X5车主亏掉首付钱,M4车主发现自己的性能怪兽还没五菱宏光保值。

价格战里的仰卧起坐,暴露百年车企的傲慢

宝马的定价策略像极了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大妈。二月宣布降价,四月突然反悔涨价,七月又灰溜溜地二次降价。i7的指导价从120万跌到65万,比过山车俯冲还刺激。销售经理们被折腾得集体失眠——昨天刚和客户签完涨价合同,今天总部邮件就要求"限时特惠"。

这种反复横跳背后,是德国人对中国市场根深蒂固的误判。他们以为中国消费者还活在"开宝马就是人上人"的旧梦里,却不知道新能源展厅里,90后们正在对比激光雷达数量和语音助手反应速度。更致命的是那场冰淇淋事件:上海车展上,工作人员对外籍访客笑脸相迎,转头就对国内消费者冷脸相对。监控视频流出的那个下午,宝马公关部的血压集体爆表。

奥迪和奔驰趁机捅刀最狠。当宝马宣布涨价时,这两个"好兄弟"默默维持降价策略,单月各自收割4万多订单。慕尼黑总部看着报表上暴跌50%的销量,终于意识到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拿捏的"钱袋子"。

被撕碎的豪车滤镜,正在重写汽车消费逻辑

无锡某宝马4S店的监控画面显示,周末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减少60%。销售顾问开始主动添加客户微信,这在过去会被视为"掉价行为"。一位穿着Polo衫的中年男子在展厅转了三圈,最终指着墙上的iX3海报问:"这车续航能像蔚来一样换电吗?"得到否定答复后,他转身走向隔壁的极氪展厅。

老牌豪车的保值神话正在崩塌。二手车市场流传着新段子:三年前买的宝马,现在亏掉的钱够买辆顶配五菱MINI EV。而那些咬牙上了宝马新能源车的车主,正在经历更残酷的背刺——官方降价不补差价、二手车残值崩盘、充电权益说砍就砍。有人在车友群晒出账单:两个月前加价3万提的i5,现在购置税都赚不回来。

新能源战场更不讲武德。小米SU7上市首周锁单量破10万,问界M9三天卖光季度产能。这些带着互联网基因的新玩家,把智能座舱和城市NOA做成标配时,宝马还在宣传"50:50黄金车身配重"。某汽车论坛的热评一针见血:"当宝马销售还在吹操控时,隔壁展厅的销售已经帮我设置好了通勤路线。"

写在方向盘的墓志铭

宝马展厅如今冷冷清清。销售总监看着系统里堆积的库存车,终于同意把试驾车挂上租车平台——这在三个月前会被视为品牌自杀行为。而在三公里外的特斯拉体验店,95后店长正带着团队演练新话术:"您看这辆Model Y,比宝马X3便宜20万,充电还能刷B站。"

有网友在降价新闻下留言:"当年我爸花90万买730Li,全村人都来围观。现在我花19万提i3,我妈问为什么不买比亚迪。"

无论是口碑,还是面子,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洋人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300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