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篇国企行书主义的文章, 今天一个网友表示自己特别有感触,他说自己单位一些工作经常层层加码、级级掺水。
可见国企里形式主义仍然存在,而且一直都在悄悄给企业发展添堵。今天咱们就细细聊聊层层加码和级级掺水分别有什么危害和后果。先说说“层层加码”。上头给下面派任务,就像咱们平时传话一样,每传一次,可能意思就变了点。在国企里,这个“变”可不就是变得更难了!本来上头说半年干完的事儿,到了区域领导那儿,就变成了四个月,再到分公司,好家伙,直接压缩到三个月,等基层拿到手里,就只剩一个月了。那剩下的五个月去哪儿了呢?其实都被各级领导当成自己的“保险期”了,生怕自己负责的部分出问题。不光是工期,任务指标也是一路飙升。上头定了个一百的目标,区域领导觉得不够,加到一百二,分公司一看,行,咱们再努努力,一百五吧,最后到基层,那压力山大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起码得保证十个订单起步。每个领导都想给自己留点余地,于是就把压力往下推,一层推一层。还有那些材料要求,也是越加越多。本来三页纸就能说清的事儿,最后变成了大本大本的材料;一次的检查,变成了天天查;三项整改,愣是给整成了十几项。领导们生怕自己要求不严,被比下去了。这层层加码的游戏里,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总部怕上面问责,所以得加码;区域领导怕出错,所以得加速;分公司领导怕担责,所以得加压;基层领导呢,怕挨批,所以得使劲儿往下推。
这样一来,基层员工可就遭殃了,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007”(从早到晚,一周七天不休息)都不算啥,“996”都是基本操作,“白天加黑夜”更是常事儿。项目还没开动呢,工期就没了;任务一布置下来,指标就翻倍了;时间越来越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压力,根本就不是人能承受的。所以基层员工只能想办法“级级掺水”。领导们那些“好心好意”,在基层员工眼里,其实就是套路:高标准是领导有责任心,多指标是领导有魄力,时间短是领导效率高,检查严是领导水平高。基层员工怎么应对呢?简单,每多一条要求,就多准备点材料;每多一个指标,就多编点数据;每压一次工期,就多熬几个夜;每多一次检查,就多凑点资料。于是,基层员工就像个陀螺,被各种压力抽得团团转:时间不够,就熬夜赶工;指标完不成,就编数据;材料不够,就复制粘贴;检查不过关,就临时造假。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呢?效率越来越低,创新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漂亮,但成果却越来越虚无。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看着挺成功;下级对上级级级掺水,也挺顺畅;总结一下,就是数据好看,但都是假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成了演员:上级布置任务时留一手,中层传达任务时加码,基层完成任务时掺水。任务完成了吗?材料上说完成了。效率提高了吗?报表上说提高了。创新做到了吗?汇报里都写着呢。这场大戏,剧本是层层加码写出来的,道具是级级掺水凑出来的,代价却是基层员工默默承受的。那谁会在乎这些呢?反正出了问题,总有人出来背锅,至于是谁,大家心里都清楚。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2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