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小蜜蜂”老师离职的真实原因:她触犯教育红线,离职是最好选择

教育是一件说不清、道不尽的事情,像是在走钢丝,既不能一味严苛,也不能任其散漫。

孩子怎么教、老师怎么管,这门功课自古以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最近的“小蜜蜂”事件,把大家的视线拉回了这个难解的话题。

一位年轻教师因为独特的管理方法,在舆论的浪潮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最终不得不选择辞职。

最近,一位女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个爱说话的学生,课堂纪律全被这孩子的“小嘴叭叭”给冲散了。

为了让这个学生消停,她把手边讲课用的的“小蜜蜂”拿了过来,挂在了学生嘴边。一说话,声音立刻被放大,孩子顿时像是按了暂停键,果然不再交头接耳。

课堂纪律恢复,老师和学生们都觉得这个场景滑稽又有效。

这件事如果只停留在班级里,也许不过是个课堂趣事。

然而,这位老师把这段视频发到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没想到火得一塌糊涂。

网友们纷纷点赞,许多教师更是争相模仿,“小蜜蜂”一时间成了热门教学工具。

可视频发酵后,这位学生的家长却不高兴了。自己的孩子被众人评头论足,甚至被贴上了“捣蛋鬼”的标签,谁能心里舒坦?

于是,迫于压力,老师删了视频,向家长道歉,最后竟然离开了她的岗位。

一个看似“妙招”的管理方式,却让一个年轻的教师失去了事业。

从教育的角度,这位老师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每个班里都有那么一两个爱说话的学生,讲到动情处,恨不得站起来发表演讲。老师用“小蜜蜂”来管理课堂,既无伤大雅,又有效果,在熟悉的同学圈里,反倒增添了几分幽默和互动感。

可问题出在视频传播上,网络不是课堂,放大的是热度,拉长的是舆论的尾巴。

孩子被推到公众视线下,承受的是成年人才有能力对抗的舆论压力。被冠以“坏学生”“差生”的标签,一次普通的课堂小插曲变成了无法甩脱的负面烙印。

别看是些调侃的言语,但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一个孩子的童年,不该因为一个短视频而变得灰暗。孩子只不过是多说了几句话,没犯什么天大的错,凭什么要让万千网友指指点点?

有人会说,以前的老师更严格,甚至会拿戒尺教育。

可那个年代没有短视频,没有社交媒体,更没有让孩子的“问题”被推到网络上的可能。棍棒教育或许痛,但痛过了就过去了。如今,一个点击量可能伴随一个孩子一辈子。

教育的核心,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便是善意的行为,一旦越过了某些边界,就可能伤害到孩子。

想象一下,这名学生在街上被人认出来调侃,或是在学校里被同学嘲笑,会产生怎样的心理阴影?这些隐形的伤害,不是几句道歉能抚平的。

每个孩子都该被温柔以待,而不是因为年幼无知,被网络标签化。

舆论的助推,让一件简单的课堂管理行为演变成了公共事件。看热闹的围观者,给这件事添了柴,也点了火。

没有人去想,视频里那个爱说话的学生只是一个普通孩子,而他的生活已经因此被打乱。

一次效仿,再一次传播,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吗?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站到网络的风口浪尖,你又会作何感想?

教育不是用来当成热点的素材,孩子更不是社会舆论的标靶。

这位老师离职的决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既为自己止损,也为孩子的生活归于平静做出了努力。

而至于这种教育方式而言,或许是对的,但发布到网上,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就结果,老师离职而言,也挺让人惋惜的,不过是一次无心之举,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属不应该。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121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