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的绳结(绞刑的绳结打法图解)
绞刑的绳结,绞刑的绳结打法图解。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导读:很多疾病都有着奇奇怪怪的名字,“Hangman骨折”就是其中之一。抛开教科书式的说明,我们换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一下这类特殊的颈椎损伤,将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序Hangman是被吊死的人吗?从字面上看,“hang”的意思是“悬吊”,“man
绞刑的绳结,绞刑的绳结打法图解
很多疾病都有着奇奇怪怪的名字,“Hangman骨折”就是其中之一。抛开教科书式的说明,我们换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一下这类特殊的颈椎损伤,将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序
Hangman是被吊死的人吗?
从字面上看,“hang”的意思是“悬吊”,“man”的意思是“人”;那么,hangman是“被吊死的人”,还是“吊着的人”?
——都不是。
英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A hangman is a man whose job is to execute people by hanging them.
Hangman是绞刑的执行者,说人话就是动手把人吊死的刽子手,不是被吊死的人!那么我们就从绞刑开始说起。
1.绞刑的历史有多长?
人的脖子似乎是专门为绞刑准备的,细细一段连接头部和身体,拴上绳子勒住就不太会松脱。缢死(上吊)可能最早被用于自杀,而且很容易实施,除非立刻被人发现,否则很难反悔。我们的语言中有“悬梁自尽”、“三尺白绫”、“救经引足”这些成语皆与此有关。后来,缢死被引入刑罚,成为司法绞刑。
关于绞刑,西方最早的记录见于公元前800~600年的“荷马史诗”中,在《奥德赛》的故事里,奥德修斯和妻子佩妮洛普一起,吊死了12个家仆。而差不多时代,在世界的另一边,春秋时期的《左传·哀公二年》中有"若其有罪,绞缢以戮"的记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关于绞刑的最早记录。
虽说绞刑历史悠久,但其基本形式和技术上千年来没有实质变化。如今,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绞刑仍是司法体系中常规的执行方式。相比于其他肉刑,绞刑已经算是相当“体面”了,或许这也是其流传至今的一个原因。
- 现代的绞刑
1948年12月23日,松井石根(甲级战犯,日本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主要负责人之一)被执行绞刑。他在绞架上挣扎了12分30秒。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被执行绞刑。
2.绞刑并不一定都能成功
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885年2月23日。这一天,一位名叫约翰·李(John Lee)的罪犯被推上了绞刑架,可是接连3次施刑都因机械故障失败了。看来老天还不肯收他,于是约翰逃过一死,被判终身监禁。
约翰·李——“无法绞死的人”
出现这类案例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硬件方面的,比如绳子断裂;也有“软件”问题,比如刽子手喝酒误事,或是没太注意一些细节,就曾有罪犯就因为气管切开术逃过一劫。
除了绞刑即刻失败之外,还有一些死刑犯在行刑官当场宣布“死亡”后被“抢救”了回来:有的已经装棺转运,却因路面颠簸而被颠醒;有的则靠家属和医生合力复苏。
怎样才能让绞刑的结局“准确、有效、稳定”,一直缺少科学的指导。倘要如此,就首先要搞明白绞刑是如何把人杀死的。不过从有最早记录开始,在人们使用绞刑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里,并没有好好地探寻绞刑致死的机制。
- 死里逃生的相似案例
1724年9月2日,爱丁堡,时年22岁的玛格丽特·迪克森(Margaret Dickson)被执行绞刑。为了保证成功,行刑者还特地用力向下拉腿,并且多吊了一段时间,行刑持续了半个小时。行刑后,她的“尸体”被送到外科医生那里去解剖,不过却被她的朋友们成功“解救”出来,装进车里送去墓地埋葬。经过一路颠簸,这具“尸体”慢慢有了一些生命迹象。快到目的地时,朋友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亲爱的玛格丽特已经差不多活过来了,这无疑是个“奇迹”。玛格丽特被处刑的罪名是“杀婴”,她杀死了自己非婚生下的孩子,劫后余生的她还是生了好几个孩子。
另一位幸存者的故事要更早一些,名叫安·格瑞尼(Anne Greene),她是一位爵士家的女仆,被爵士的孙子诱奸怀孕并生下一名男婴。与玛格丽特一样,安妮亲手结束了这个孩子的生命,而且时年也是22岁。同样不出意外的是,安妮被起诉犯了“杀婴”罪,并被判绞刑。1650年12月14日,安妮被当众行刑,她被吊了半个小时,她的朋友们为了让她少受点罪,用力拉她的腿,还一次次把她提起来再猛力向下拉。宣布死亡后,安妮的“遗体”被牛津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威廉·派蒂(William Petty)拉回了住所解剖。开棺后,派蒂教授发现安妮还有呼吸。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救治,安妮恢复了健康,只是有些健忘。最终,安妮经重审被判无罪,后来结婚并生育了至少3个孩子。
3.人是怎样被绞死的?
20世纪前,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窒息是绞刑致人死亡的主要方式。没错,从受刑者痉挛和挣扎中可以窥见端倪。窒息的过程充满痛苦,从行刑到死亡耗时不一,这也是为什么陆续有人能够死里逃生。不过,窒息或许不是唯一的原因。
1908年,弗雷德里克·伍德琼斯(Frederic Wood-Jones)深入研究了100具罗马时期被吊死的努比亚人尸体,发现颅底骨折也是可能的死因。1913年,还是这位学者,研究了另外5具新鲜的尸体,随后发表文章指出绞刑迅速致死的另一种机制——颈椎骨折脱位,并将这种特殊的损伤命名为“Hangman骨折”,今天的主角至此拥有了姓名。
Wood-Jones描述的绞刑者骨折
Hangman骨折通常发生在暴力拉扯之后,与此同时,犯人的头部被甩向后方。于是,第二颈椎(枢椎)从中部的椎弓处断裂,一分为二。后面的部分与其下方的其他颈椎骨连在一起,而前面一部分则维持着与头颅底部的连接。骨折继发颈椎脱位,高位脊髓严重受损,犯人迅速死亡。1921年弗尔穆滕(Vermooten)通过研究另外四具绞死犯人的尸体,发现了同样的损伤。
高位脊髓是极为重要的神经中枢,颈椎脱位过程中一旦受损,只用1秒钟,血压就会降低至0,犯人在5分钟内脑死亡。相比而言,窒息过程要慢得多,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涉及颈动脉压迫、脑水肿、迷走神经反射等复杂机制,而且勒死的过程非常痛苦,一般需要5-20分钟才能完成。
- 颈椎脱位的不同方式
事实上,在伍德琼斯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猜想,认为颈椎齿状突骨折脱位是一种可能的绞死机制。齿状突是第二颈椎中央向上隆起的牙齿状骨突,与第一颈椎(寰椎)构成人体旋转活动度最大的关节。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在沿用这种机制处死小型猎物或实验动物。
但在伍德琼斯以及后来的学者的解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齿状突骨折或寰枢关节脱位的迹象。实践证明,Hangman骨折才是真实世界里的机制。
应用颈椎(寰枢椎)骨折脱位处死实验动物
颈椎骨折脱位法处死兔子
4.如何让绞刑高效而干净?
颈椎骨折脱位时间短,痛苦少,无论对于受刑者还是行刑者,都是绞刑最“理想”的结局。在真正认识这一机制之前,人们已经发现绳结固定在颏下的犯人死得更快,所以从19世纪开始,颏下绳结越来越受到欢迎。
1886年,马绍尔(de Zouche Marshall)博士受“死刑委员会”之托,多次亲临刑场考察,确认颏下绳结要优于下枕下绳结。2年后,他研制出一种带有皮质托槽的滑扣装置,可以确保绳结固定在颏下。后来,伍德琼斯比对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证实绳结放置于颏下,比较容易出现颈椎骨折;绳结如果套在枕下,死因则通常是窒息以及颅底骨折。
马绍尔研制的装置确保绳结位于受刑者颏下
另一个影响绞刑的因素是“坠落距离”。利用特制的设施,比如活板门,可以实现长坠落(long-drop)。坠落距离越长,绳结产生的瞬间拉力越大,越容易造成骨折脱位。
但凡事也得有个限度。由于开始时坠落距离设置比较随意,一旦距离太长,力量太大,绞刑直接就会变成断头。让犯人身首异处,并不是绞刑的初衷,也很不“干净”,于是长坠落在早期推行时受到了一定的抵制。因此,计算出适当的坠落距离并使之标准化成了推广长坠落的当务之急。19世纪中至19世纪末,有好几位学者对此作出了贡献,将体重和距离的乘积作为确定绞刑时需要确定的常数。
带有活板的绞刑架,用以实现长坠落
经过不断的改良,颏下绳结加上长坠落成为绞刑的标准操作,绞刑终于变得快速而干净。但时至今日,绞刑失败的案例仍时有发生。2007年1月15日,前伊拉克情报部门负责人,萨达姆的兄弟巴尔赞被处以绞刑时就被绞断了头,这也是绞刑历史上最近的一次“事故”。
现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废除了死刑,即便需要,我们也有了更为人道的注射死刑,保留绞刑的国家屈指可数,那为什么还要研究Hangman骨折呢?
"Men were at one time hanged by the neck until they were dead-ie, strangled; and at that time as many old prints depict the knot was suboccipital. With the introductionof the “drop” in 1813, this knot was found unsuitable and a subaural knot was used. I imagine that these series of lesions will show clearly what many have advocated for years, that the submental knot should now supercede the subaural knot in our English judicial hangings.
——Wood-Jones, 1913“The Ideal Lesion Produced by Judicial Hanging”
"
Hangman骨折脱位——“理想”的绞刑死亡机制 JNS 1965
5.为什么还要研究Hangman骨折?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机动车越来越多,车速越来越快,交通事故代替绞刑成为此种损伤的主要原因。1965年,施耐德(Richard Schneider)与汉密尔顿(Gilbert Hamilton)等学者报道了一组汽车事故案例,伤者的颈椎骨折与当年伍德琼斯解剖被绞死者时发现的损伤类型非常类似。于是通过这篇论文,他们将“Hangman骨折”这一名称继承了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车祸和运动损伤是Hangman骨折常见致伤情形
除了交通事故,Hangman骨折还可于各种运动损伤中,尤以跳水损伤最为典型。跳水者从高处以额面部冲击池底,轴向力量加上头部过度后伸,复制出Hangman骨折的典型机制。
虽然形态上别无二致,机制上也都存在头部极度后仰的过程,但绞刑导致的Hangman骨折和交通事故或跳水受伤仍旧有所不同。前者为牵拉暴力,可以造成严重的脊髓损伤以致死亡,后者为压缩暴力,脊髓受损很少发生。更重要一点是,救治车祸伤患不是执行刑罚,可以一死了之。为了给伤患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诊治,使他们尽快恢复功能,外科医生们对Hangman骨折展开了新一轮研究。
经过几十年间的数次改进,Levine和Edwards在1998年提出的骨折分型获得了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众多患者得到救治。
Hangman骨折Levine-Edwards分型
跋
关于Hangman骨折命名的争议
自从Hangman骨折命名时开始,就时常有医生对此提出异议。从字面意思看,“Hangee(被绞死者)骨折”似乎更贴切。显然,骨折不会发生在行刑的人身上,这道理可以说得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hangee都会死于这种损伤,事实也确实如此。是痛苦不堪的窒息而死,或是干脆利落的颈椎脱位,决定将要受刑的犯人会以那种方式离开人世的不是他们自己,一切都掌控在行刑者的手中。所以,“Hangman骨折”这个名称依然准确。
不管如何争论,相信大家都会同意,“Hangman骨折”再也不用和那个恐怖的职业及死亡联系在一起,这个名称更像是一座历史遗迹,记录着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Mahmoud Rayes, et al. Hangman’s fracture: a historical and biomechanical perspective. J Neurosurg Spine. 2011
[2] Richard Schneider, et al. “Hangman's Fracture” of the Cervical Spine. J Neurosurg Spine. 1965
[3] Ferris Hall. Of Fractures, Hip and Hangman, of Gamekeepers and Red Herrings. RadioGraphics. 2005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由嘉会医疗医疗团队撰写并审核,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绞刑的绳结,绞刑的绳结打法图解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绞刑的绳结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5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