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及其相关链接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汪涌豪“金色学堂”上海老年电视教育节目147频道27日下午):知识不只存储,应该盘点和批判。通过阅读,熟悉17、18世纪的伦敦。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可以在今天的伦敦“轻车熟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如数家珍”,找到熟知的诗人,如乔叟等;尽管是第一次抵达此处。有时候,虚构的世界比生活更加真实。人智的创造更能反映世界的本质。文学用具体的形象描绘世界,哲学以抽象的方式展示世界。哲学是问题,科学是答案。提出问题是知识分子,回答问题是知道分子。经典是“劫后余生”的产物。人有自知之明,经过探索训练才能找到自己。不要以精神贵族自居!难道精神贵族是贬义词,而只有物质贵族才是褒义词吗?自己做不到也不必贬低它。我将自己出版的《诗集》的稿费当场捐了,有人问我的脑子是否被枪打了?我就此精神欢愉,他理解不了。我不是旅游而是旅行,因为我从不购物。网络文学的写手多是十几岁二十多岁。可以知晓故事,难以记住细节。阅读经典,了解世界,关照自我。
汪涌豪所荐书籍:《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
(马秀山 2022年2月27日)
相关链接:
书还是要看的,但几乎全是过去看过的书(《人民日报》2008)。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蔡勋建“柳庄拜谒左宗棠”《人民日报》2012年10月22日第24版)。
俄国作家巴别尔说,人生不一定要读太多的书,有七八本足矣,但要找到这七八本书,则先要读两三千本书(《人民日报》2013)。书之为学,在于汲取穿越时空的智慧,唯此才可以淡定、解惑、克躁(温宪:“数字化时代的读与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第7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人民日报》2014年4月7日)。书的命运视读者的情况而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第24版)。雨果:忧郁是能够忧伤的幸福(《人民日报》2014)。
经典电影的魅力,是开拓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眼界与判断(《人民日报》2015)。
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人民日报》2016)。
知识重于财富(梅永红:“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科技日报》2010年7月8日第2版)。
学舞蹈越早越好,当作家越晚越好(萧伯纳)。
一个人做什么事是要有资格的。快速的娱乐叫旅游,放松的娱乐叫休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少峰“解读文化产业”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10月31日)。
段数高的人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间接从书本上的知识研判推断(《我的皮肉生涯——李敖如是说》李敖著顾刚选编工人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51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