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京剧界历史上,张学津有哪些故事(张学松)

京剧界历史上,张学津有哪些故事,张学松。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张学津先生,有名京剧演员张学松、马派传人、张君秋先生的长子、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名家、京剧名家丶国家一级京剧老生演员、京剧界首屈一指的人物、有名马派老生、京剧大师马连良高徒。

他曾自言,当时这次有机会又能够和上海的广大的观众同志们见面,自己感到非常地高兴,因为上海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当时)在上海生活了十三年,1970年《智取威虎山》拍完电影回到上海以后,他就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非常怀念上海广大的观众对他的支持和给予的鼓励。

他在上海也创排了几个新编的历史戏,像《谭嗣同》,还有现代戏的《刑场上的婚礼》还有《铁流东进》,后来又恢复了很多马派戏也都在上海演出的,像《赵氏孤儿》、《苏武牧羊》、《十老安刘》等等,都得到了上海广大观众给他的鼓励和支持,尤其广大观众使他怀念的就是每到演出完了、广大观众散场后都在剧场门口等着他们卸完妆出来,还跟他们在谈、聊戏,还要求他们什么签名拍照,广大观众对京戏的这种热情,深深地鼓励了他,所以使他非常怀念上海。

张学津是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长子,他自幼受家庭熏陶,7岁开始学戏,1949年考入北京艺培学校(即北京市戏曲学校),从王少楼、陈少武学老生、宗余派,王少楼是著名的余派教师。张学津在王少楼的教授下呢,学了《捉放曹》、《打鼓骂曹》等余派戏,这一段经历为他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学津为了弄清楚马派与余派的异与同就把王少楼先生教的戏和马先生教的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马派与余派之间许多微妙的却又带有规律性的差异,从而避免了盲目地模仿和生搬硬套,坚持以余派的规范来学习马派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人誉为“余风马韵”或是“余筋马骨”。

1959年,张学津从戏校毕业,被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任演员。1962年,再拜马连良为师,演出马派剧目《借东风》、《赵氏孤儿》、《清官册》、《甘露寺》等。他想我们在继承传统继承流派必须得有深厚的基础,所以他认为他自己当时可以说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他见过马连良、谭先生这些老一辈艺术家舞台上的形象,可以说马先生的这些戏张学津他一闭眼睛他这些形象、都在自己脑子里头了,他觉得这笔财产是自己最丰富的了,是花钱买不着的。因为这些老一辈艺术家没了,年轻的没见过、光听录音带,听着声音没见过人,所以他觉得他当时占的最大的便宜就在这儿,他见过、看过他们演出。

拜马连良为师,对张学津而言,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继承和积累的过程,他拜师后,上午在剧团练功排戏、从下午到深夜他就一直陪伴在马校长身边,或聊天、或者是伺候着校长去演出,就像“长”在马家一样,因此耳濡目染,深得马派艺术的三昧。尤其那会儿自打他拜了马先生以后,他可以说他就长在马先生家了,从他早上起来练功吊嗓子排完戏以后,他下午就到马先生家去了,一直跟着马先生,他会朋友谈话、张学津他去沏茶倒水,他们谈的话张学津他认为都会说一些个戏里边的重要支点、哪年哪年和谁合作,有什么样的戏,出过什么样的错也好、好也好,说的都是那种总结的经验,你要学一出戏,比学的东西他觉得还要宝贵,所以和老先生、一直到他跟着他一块儿洗澡去、完了跟着他遛弯去。在长期跟随马连良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张学津逐步确立了自己对马派艺术的认识,他在谭余派的基础上学习马派,有人说,他非常巧妙地找到了余马之间的契合点,使他从学余到学马的过程变成他艺术道路的延伸和发展。

他通过学习马先生、他的表演艺术,他感觉一点,就是说马先生的一生他在不断地革新、他也是在跟着时代、符合时代的要求、形成了他的马派风格。马派一开始,马先生也是宗的是谭派余派,甚至到余叔岩余先生不唱了以后,和余先生合作多年的,像王长林先生什么的、这些个和余先生合作多年的老搭档马先生都特约请来、跟他合作,跟他们来讨教、来学习余派的东西,比如说形成一个名家、形成他的流派,他也是吸取各方面的营养,结合自己的条件、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所以我(他)们想马派可以说他在他的唱做念打表演化妆各方面全都是有他独特的风格,咱们一般的来说、马派的唱腔一般的老生都以大段的三眼、什么成套的这种唱腔、取胜的多,马派恰恰非常脍炙人口的恰恰是一些个流水板,像《甘露寺》的“劝千岁”,《淮河营》的“此时间不可闹笑话”,甚至咱们演的《春秋笔》那几段流水、全都是、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张学津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出实践中对马派艺术形成了深入而独特的看法,并融入到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再有马先生最成名的代表作就是《借东风》,张学津他从萧长华先生的回忆录上来看,当初这出《借东风》这场《借风》只是一个过场戏、就四句散板,一起风声、风就来了,就过去了,可是马先生在萧长华先生的指导下借用了别的戏的形式,导板、回龙、原板,把这套唱腔的板式搁在《借风》这一场上,所以当时这一段《借东风》可以说和现在的最时髦的流行歌曲似的,非常地好听、大家都在传唱。

张学津他就感觉到,你像这段《借风》他就通过头几句原板以后就形成了一种口语化的,不像过去我们学的像《二进宫》的那种二黄三眼,唱一句、一个大过门,他就把词句都给分解了,所以他强调兵多将广以后,完了以后一直到孙仲谋无决策,往下一唱、一直非常口语化地就把这一段《赤壁之战》孙曹矛盾、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全都给它一气呵成地表现出来了。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张学松,京剧界历史上,张学津有哪些故事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410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