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葬花吟原文及翻译(葬花吟原文及翻译)
古人常作悲秋之词,李清照说“红藕香残玉簟秋。”,杜牧说“银烛秋光冷画屏。”,张籍在洛阳城里听见秋风,就“欲作家书意万重。”南宋吴文英有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再美的花朵开过艳丽便凋谢,再潺潺的流水淌过深秋便枯竭。因之,大多女子细微又微弱的哀愁常在清秋,对月落泪,对残荷讲心,对凋零的花朵空叹。
而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寄人篱下,父母双亡,漂泊辗转,兼体弱多病。在本就污浊压抑的社会环境中,更加细腻敏感,不仅在秋雨的凄凉中秉烛落泪,更是在明媚之春,悲鸣不能自已,以落花自况,手把花锄,忍踏落花,寂寞芳霏下,伤时哭出一篇后难再拟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似谶成真,聪明灵动如黛玉,也逃不过这命运的枷锁。不懂黛玉者,说她只会悲天悯人,但其实并非如此,《葬花吟》便给出了答案。笔者初读此篇也泯然似众:这不就是小女生心思细腻胡思乱想吗?虽说算是幼年黛玉全部哀音的代表,可不免也就是残花落絮,流水哀愁罢了。
直到再年长一些,我才恍然大悟:葬的不只是谢地之花,是香消玉殒的她自己,更是大观园中诸多“桃李芳霏”。更兼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样豪气逼人之句:这不只是一个在风刀霜剑中难以自保的柔弱女子的悲音,更是末世洪流中对可笑命运的质问,对脏乱现实的反抗!可在这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大家空余缱绻漂泊,谁又能真的肋下生双翼,谁又能摆脱这早就写好的结局?这场末世的暴雨又几时才休?
“荒唐”如黛玉,要为落花缝香囊作冢,还要为春天的转瞬即逝一大哭,还要作诗:发自肺腑,字字泣血。越是明媚娇艳的春天,才越让黛玉感到悲哀无助。红楼原文中有提到说黛玉自小喜散不喜聚,自觉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最后的结局既然都是散,那就不如不聚。聚在一起固然欢喜,但散时必然就会落寞孤寂。
当这份郁闷落笔成诗,当何处有香丘转为天问,当她独特的灵性迷人被掩埋在将倾的大厦之中:独留一人,明月将缺,庭前花谢,春残香尽。若知明年花会更好,又与谁同?
黛玉又是极聪颖的,一句“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竟使宝玉愧不能答。她不止是在作诗参禅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悟性,甚至在呛人上也有独特的魅力,常常令人不能够答。
是时宝玉正在薛姨妈那吃酒,李嬷嬷不断上来阻拦,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一句话竟李嬷嬷急得无话说。真就如宝钗所说黛玉的一张嘴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更兼有讽刺刘姥姥的“携蝗大嚼图”引得众姐妹一阵喧笑,称赞她的比喻妙趣横生。
只是可惜像黛玉这样生动的女子,竟也日夜孤独辗转难眠。纵然她有贾母的宠爱,也确认了自己在宝玉心中的位置,但毕竟自己孤苦无依,在苏州也无可投靠的亲戚。或许想起自己的终生大事操于他人之手,或许想到自己将别离人世,也或许是在大观园欢声笑语的背后她早就料到这荒唐的结局。借诗抒怀,借这哄乱的戏剧为这末世浮沉敬一大海。
以上就是葬花吟原文及翻译(红楼梦葬花吟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26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