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及翻译注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

杜甫,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李白、杜甫和王维,他们是盛唐时期的三大诗人,但在当时,论名气,杜甫的名气相对要小不少。

但是,自宋代开始,杜甫的名气直线上升,其诗作备受推崇。王安石曾说道:“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秦观亦盛赞道:“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

纵观杜甫的一生,坎坷不断,饱经磨难。他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家学渊源,使得杜甫自小就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几次科举考试都落第,仕途失意 ,尤其是晚年生活过得很苦,靠朋友接济勉强度日,其诗《狂夫》中写道:“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无论生活过得再苦,再不如意,杜甫始终心忧天下,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杜甫极为擅长律诗,将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浑然天成。何为律诗?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在字句、押韵、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杜甫在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将这一诗体带向了新的高度。

在杜甫所写的众多律诗中,这首《登高》是最出彩的一首,写于他穷困潦倒时,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秋天到了,万木凋零,不免引发对人生的感叹,《楚辞》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刘禹锡亦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这首《登高》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秋天,此时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沿江南下,漂泊在异乡,生活依旧困苦,加之身体也很不好。一日,杜甫登高远望,看着眼前萧瑟的秋江景色,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古往今来,这首诗评价极高。有人赞扬道:“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

诗的前四句着重于写景,描绘了诗人所见所听,展现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江画卷。猎猎秋风、高猿长啸、水清沙白的河洲以及盘旋飞舞的鸟儿,动静结合,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尤其是这个“哀”字用的直白巧妙,有很强的代入感,令人陷入哀伤的情境之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读来很是悲壮,既写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色,树叶落下,亦传达出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慨。“无边”与“不尽”这四个字,使得诗句更加的沉郁悲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情,回归到诗人本身,抒发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有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也有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悲痛之情,愁绪万千,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

一个“常”字表明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离乡万里,有着难以排解的孤独之感;一个“多”字生动地展现了英雄迟暮的悲痛之情。“潦倒新停浊酒杯”因为多病,诗人断了饮酒,内心的艰难苦恨更加难以排解,使得悲哀之感更加的强烈浓重。

杜甫的这首《登高》对仗极为工整,字字精当,用字遣辞,浑然天成,景与情俱佳,境界高超,故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也就理所当然了。

以上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及翻译注释)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266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