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法则是如何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上叫什么)
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开元”两字并非指唐玄宗的开元年号,而是表示唐代铸钱币发端及首创之意。“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开元通宝”是唐代鼓铸时间最久、数量最多的常规钱,即使到今天,亦常能见到。据唐史所记载,唐代尚鼓铸过两种钱币,一种是“乾封泉宝”,另一种“乾元重宝”。后两种早已绝迹,只存在于史书上。为何呢?唯其劣币耳!
唐高宗的“乾封泉宝”,比开元钱略重,却想着以一枚当十枚开元钱用,百姓并不接受。一年后就停铸了,又恢复了开元通宝的流通和使用。唐肃宗的“乾元重宝”更夸张,要一枚当五十枚开元钱用,造成物价飙升,斗米索钱7000的现象,使持有者大受其害。政府不得已调低兑换比例,从50一路“银河落九天”降到了2,但老百姓依旧不喜欢新钱。
最后民间将此两种劣币熔铸作器皿,不再见于货币市场。
唐朝的三次货币改革,从事实上已经说明了任凭你政府再怎么强制,劣币也只能流通于一时。市场中绝不存在长期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那么,劣币驱除良币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真理呢?
劣币驱除良币最早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当时英国财政部长格雷欣告诉伊丽莎白女王,如果劣币和良币一起在市场中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将良币储藏起来,而将劣币交易出去,导致市场中仅剩下了劣币。
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从博弈论角度看,持有劣币的一方想着怎么尽可能地将其交易出去,但持有货物的一方想着怎么拒绝它。双方是零和博弈,永远不会有均衡点。劣币必然不可能在市场上流通起来,除非是国家的强制力。可即使如此,就如哈耶克所说的那样——“在通货膨胀迅速加剧时,具有更稳定价值的所有东西,从土豆到雪茄,从白兰地到鸡蛋,还有美元之类的外国货币,都会被越来越多作为货币使用。”
因此,我认为格雷欣最初的用意是告诫伊丽莎白女王,不要认为政府有强制力就可以肆意地往货币里掺水。
但无论历史真相怎样,到后来主流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除良币,竟然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正当理由。
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为了证明市场的失灵,构建了一个“柠檬”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人们买卖二手车,但因为消费者不能判断车的质量,只肯出次品车的价格,这就导致高质量的二手车逐渐地退出了该市场,也就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他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市场失灵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大家的福利都降低了。
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并非只在二手车市场中出现,在新车市场,甚至在每一个市场中都存在着,难道每一个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都失灵了吗?那在没有政府之前,或者在没有政府干预之前,这些市场是怎么有效运行的呢?
2、没有政府的干预,市场本身就能处理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人才,是最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下面就以人才市场为例,看看古代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起码有四个机制。
第一种机制,需求方发布高价信息,吸引更多的优质供货商,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找出合适自己的。比如,战国时燕昭王求贤若渴,谋士建议他千金买马骨,优待人才,后来果然招到了乐毅等贤臣。
第二种机制,处于信息优势的这一方,也会积极地想办法告诉别人信息。比如,唐朝科举前,士子们都会提前将自己的诗词编纂成册,托人送给达官贵人。
第三种机制,由专业的第三方提供有效信息并担保。比如,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荀子、鬼谷子等人的推荐信都能让其弟子获得一张进入各国朝堂的通行证。
第四种机制是声誉机制。博弈论证明,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参与人最有积极性建立一个好的声誉。当一个人专业化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时候,他需要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这意味着做一锤子买卖通常不是最好的选择。要在市场上持续生存下去,他必须抵挡利用信息不对称骗人的诱惑,建立一个诚实可信的声誉。前面三种机制的有效性通常也依赖于声誉机制。
因此,只要市场能自由竞争,良币就能驱逐劣币。
2000多年前,中国进行了一场非常超前的货币改革。那是西汉初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分封制,很多诸侯国都拥有了自己的法定铸币权。这些拥有铸币权的诸侯在国内形成了货币的垄断,他们一面利用法律大肆逮捕私自铸币者并处于极刑,一面降低钱币的含铜量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货币掺水越多,就越不值钱,但私铸货币的利润也就越高,所以那个时期因私铸货币被判死刑的人数和物价一齐飙升。这就跟唐朝禁止贩私盐一样,禁得越严,盐价就越高,贩私盐利润就越高,贩私盐的人就越多。政府就要组织更多的人去巡查,制定更残酷的法律去提高违法成本。一来一往后,贩私盐干脆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黄巢。
不同于唐末,汉文帝干脆放开了铸币权,允许民间铸币,取而代之的是在市场上放置天平,让大家自己来判断钱的质量。这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往钱币里掺水的诸侯们傻眼了,没有了国家法律的护身符,他们不得不面对市场的竞争。老百姓也不讲政治了,不愿支持国家的真币,反而去支持那些成色更好的“假币”。通过市场竞争,货币的价值逐渐地趋近其包含的金属本身的价值,货币质量越来越好。可惜30多年后,汉景帝在7国之乱中胜出,中央政府逐步地将铸币权收归国有,继续名正言顺地往货币里掺水来掠夺民财。
根据陈彦良(2007)教授的研究,如果把出土的秦十二铢钱、西汉三铢钱、吕后的八铢钱、文景时期的四铢钱、武帝的四铢和五铢钱,以及东汉的五铢钱,放在一起比较含铜量,那么文景时期的民间制造的四铢钱成色最好(指数为205),其次是西汉初期的三铢钱(指数为198)、再然后才是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指数为184)。
劣币驱除良币,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力,而主流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竟然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怪不得说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家早已成为了政府的策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2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