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旗渠是败笔(红旗渠的诸多硬伤令人遗憾)
满怀期待观看电视剧《红旗渠》,本以为如此好的题材,一定会拍出一部激动人心、荡气回肠、让人震撼的精品,没想到已经看了十几集,剧中精彩之处鲜见,让人吐槽处不少。这里且不说广为诟病的演员的妆容和衣着,以下几处硬伤也十分让人遗憾。
一、吴念祖妻子李慧贞之死。我们知道吴念祖的原型是红旗渠修建总设计师吴祖太,其妻薄慧贞是为了抢救学生被火车撞击牺牲的。电视剧作为艺术作品,可以不用原型姓名,但电视剧中李慧贞死亡的原因明显不合情理。电视剧中为了表现林县缺水的严重情况,将吴念祖妻子的死亡说成是因为长期缺水导致呼吸道糜烂,引起肺部感染,重病不治造成的,这未免有点太夸大其词了。医学方面的知识咱不懂,且不说缺水是不是会造成上述症状,仅就李慧贞本人来讲,年龄二十多岁,家庭双职工,县城其他居民没有因为缺水死亡,怎么年纪轻轻家庭条件很好的李慧贞却因缺水去世了?如果安排一个多病体弱的老人因为缺水去世还能理解,安排李慧贞因为缺水去世就太不符合情理了。我们理解编导之所以安排这一情节,既是为了表现林县缺水的严重性,更是为了给下步塑造吴念祖这一角色做铺垫。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脱离实际胡编乱造吧!
二、我们知道,《红旗渠》主要表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实行的是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体制。但在《红旗渠》中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基层干部。商量红旗渠建设的只是县委一般人,在施工现场,也只是一个副县长担任总指挥,带领上、下疙瘩村的一帮社员开山挖渠。这里面既没有一个公社干部,也没有一个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干部,石水生、石水莲只是以青年突击队队长和铁姑娘队队长的形象出现的,电视剧中根本没有说过他们在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担任过什么职务。我们不要求电视剧面面俱到,但能够体现时代背景的人物总应该有那么一两个吧!电视剧中这样安排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
三、林捷作为林县的县委书记,一心为民着想,敢想敢干,勇于担当,但有一个情节却未免武断,不符合人物性格。在第十一集中,当县委一般人正兴致勃勃地研究开挖红旗渠方案时,地委余副书记又出面阻挠。当余副书记走后,林捷气得摔茶缸、踹椅子,这些都能理解,但当吴念祖拿着施工图纸进来汇报时,他竟然不征求任何人的意见,头脑一时发热一句话就将原定四米宽的渠改成了八米。试问,修改修渠方案是很严肃的事情,能随随便便一句话就可以更改吗?编导可能想借此情节表现林捷干脆果断、勇于拍板的性格,但却有点适得其反了,这样做把修渠的事情搞得太儿戏了!
四、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修建红旗渠是一件很宏大的过程,难度、艰辛可想而知,干部的思想也不一定完全统一,受到的阻挠可能方方面面的都有,但电视剧对这一点表现得严重不足。截止到第十三集,修渠的阻力主要是来自地委的余副书记,县级层面也只有一个办公室主任后来担任县委副书记的童昆暗中使绊子,至于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里其他领导基本上都是支持或者同意修建红旗渠的,这明显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找水、勘查渠线、以及修渠过程中,也没能表现出其中的艰辛和困难,而是用了很多镜头表现了吴念祖和水莲、水生和桑红、水汪和秀芳的感情历程,这明显地有点不分轻重了。
五、在第十集中,水生弟兄俩动员晃悠报名修渠时,告诉他修渠人员每人每天补助两角钱,每人每天口粮一斤半。想一想,修渠上了七万人,按照这个标准,一天需要多少钱,按当时林县的条件能负担得起吗?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水生弟兄忽悠晃悠的,但在十三集童昆到施工现场收集问题时,晃悠找童昆反映问题,为什么只说了水生兄弟让他干重活而没有说补助和口粮不到位的问题?很显然,水生弟兄俩所说的每人每天补助两角钱、口粮一斤半是真的,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吗?
六、在第十三集,红旗渠修建工程暂停之后,施工队伍没有解散,而是按照吴念祖的提议来了个明停暗不停,即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用孙副县长的话讲,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实在有点太搞笑了。这么多民工滞留在工地参加培训,每天需要多少费用且不说,你让那些文盲半文盲听吴念祖讲“海拔”、“落差”、“标尺”什么的,他们能听的懂吗?更好笑的是,我们的林捷书记竟然把妻子也动员到工地给修渠人员上课,在工地上直接办起“扫盲班”来了。
七、童昆虽然是小人,但智商并不差,甚至可以说脑子非常好使,不然也不会善于钻营投机,爬到县委副书记的位置上。但在第十三集,在孙副县长的几句忽悠下,竟然去帮助老乡找驴去了,这明显不符合这个人的性格。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能够建成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奇迹。这么好的题材,编导没有精雕细琢拍出令人震撼的作品,实在太让人遗憾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23381.html